您现在的位置:景县 >> 景县风景 >> 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TheGrandCanalofChina)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中国东部平原上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历史背景

水道运输经济而省力,因此水道交通很早便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但是,中国的主要河流绝大多数是东西走向,没有南北水道,这种横向封闭的自然水系严重地制约着全国各地的交通往来,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设法开凿南北走向的人工河——运河

中国大运河。从吴国开凿的邗沟起,此后有战国时期魏国在中原地区开的鸿沟,三国时曹魏在华北平原开的白沟、平虏渠、利漕渠,吴国在江南开的破岗渎。但直到隋朝以前,这些运河规模都不大,而且互不连贯,时兴时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水运系统。因此,就将这个时期所开凿的运河统称为早期的运河。

隋代统一中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发展江淮漕运,增强北方边防力量,从公元年(隋文帝开皇四年)到公元年(隋炀帝大业六年)20余年之间,充分利用了过去开的运河和天然河流,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大运河。唐代的运河基本上是沿用了隋代大运河的体系,只是作了局部的变更和整修。所以后人有“隋朝开河,唐宋受益”之说。

隋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东渐北移与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开通疏浚联结南北方重要交通运输干线的大运河,已经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共识和奉行的基本国策。

北宋皇朝都开封,即十分重视开发运河交通运输,通过开凿整治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以及江淮运河、江南运河、两浙运河等重要运河河道,把江浙、两淮、荆湖等南方地区与河北、京东、京西以及京畿一带等北方地区连接起来。南宋皇朝都杭州,偏安东南半壁,也大力疏浚江南运河以供运输。

金、元、明、清四朝都建都北京,更进一步开凿沟通河北、山东运河河道以南接江淮各地。尤其是元朝世祖忽必烈时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运道,遂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也使前代呈多支型分布的运河转变为单线型的大运河,从而把南北方各大经济区更直接地联系起来,成为中国运河变迁史上自隋代以后又一次重大转变,奠定了此后南北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及其规模。此后,明朝的永乐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在整修运河工程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与此同时,运河的开凿整修技术也日渐成熟,运河的管理更是日臻完善。这一时期,不仅在解决运河水源、保护河堤、开凿河道、利用各种闸、堰以控制调节运河水量等关键技术上有重大创新突破,涌现出郭守敬、潘继训、靳辅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水运专家,而且还完善了各个职责分明的运河管理机构,制订了较为严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运河的航运畅通,极大地发挥着运河在漕运等方面的功能。

主要航道

中国大运河是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年6月22号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运河

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全长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

通州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天津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

镇江、扬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三分之一,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苏州“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京杭大运河苏杭段有客运航线往返。淮安大运河的入淮口,运河东岸古镇码头下便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居。

隋唐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隋朝开凿全长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公元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工,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是

中国大运河为隋大运河。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

东南至余杭,全长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宁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唐朝时,对运河作过一些修整。如于公元年在三门峡以东,人们在岩石中曾开凿一条渠道,为“天宝河”。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③对江南产生粮食的漕运;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客观效果:①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组织到江南巡游,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

浙东运河

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上的主干航道西段萧绍运河(旧称西兴运河)系古代人工疏浚、开凿而成;东段利用余姚江天然水道,余姚江在余姚县丈亭以下,江宽可达~米,水深约4~5米,至宁波市汇入甬江。因运河穿越的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的水位高低不一,历史上只能分段航运。年兴建15~30吨级升船机多座,年又按40吨级标准浚治航道,年全线通航。第二期运河改造工

中国大运河程航道标准提高为吨级,钱塘江沟通运河工程实施后可直达杭州,与京杭运河联结。

浙东运河据考证约在春秋晚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越国时称为“山阴古水道”,它从钱塘江开始,经曹娥江、姚江和甬江,汇入东海。此后,经历朝历代的多次整治和疏浚,形成了集灌溉、防洪、运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上大动脉。在越国有了杭甬运河前身的基础上,晋人沟通了姚江与萧绍平原河道的联系,使它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秦统一中国后,对沟通钱塘江和长江的对道作了整治,初步奠定了江南运河浙境段的基本走向。隋炀帝在开凿京杭运河时,对它也作了整治,使它与京杭运河沟通更畅。唐中叶,曾多次对杭甬运河进行疏通、深挖和修筑,并对两岸平原河渠作了整治,便利了灌溉和航运。南宋时,历时近一个世纪,对其全线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疏浚,通航状况又有很大改善。清康熙年间,在杭甬运河上大规模修筑了运道和河堤,方便了运河沿线的水路交通。

运河两岸,山川秀丽,人才辈出,古迹荟萃。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杰出代表,以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大家蜚声中外。有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山堰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天童寺、阿育王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还有运河畔的爱情圣殿——梁祝文化公园。招宝山留下了戚继光、林则徐等众多民族英雄的史迹。

保护状态

年6月22日,正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至今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河北段

河北段大运河始于东汉末年,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流经河北廊坊、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5市,总长近公里。

其中,京杭大运河河北段共有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衡水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和沧州至德州段运河河道3处入选。

孙晶昌说,迄今为止,京杭大运河河北段运河的流向与河道基本没变,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得很好,能有力展示出北方运河的特色,因此,该段是京杭大运河申遗的重要一环。例如,入选的沧州至德州段河道是利用河流走向的弯度来减缓水流速度,这明显区别于南方运河利用水闸控制水流的方法。

孙晶昌介绍说,大运河的所有遗产点、段都需完成准备工作。当前,京杭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另外,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和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是南运河仅存的两处人工夯土大坝,都采用了独特的建筑工艺。其中,东光县连镇谢家坝,是由清末民初连镇一谢姓乡绅捐资兴建,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是南运河结构保存最好的夯土坝。

邯郸境内现存大运河主要流经邯郸东南部魏县、大名、馆陶县等地。肇始于东汉末期、形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延续至今的邯郸运河文化,以其跨越时空之长、流经地域之广、遗存之丰富,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年9月,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启动。年3月,邯郸市成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33个联盟城市之一。大运河邯郸段是中国古代运河的肇始地之一。

经考古调查统计,大运河邯郸遗存丰富,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是中国大运河中段重要流域,并保存大量与运河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凿贯通

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营造着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使运河区域成为繁荣昌盛的新的经济带。首先,大运河的开发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开拓航道的同时,以消弥水患和引水灌田为主要内容的南北方农田排灌工程在各地大量兴建起来,使运河区域的水利田获得大幅度的扩展,尤其是江南的圩田、北方的淤田、各类的水利田以及沿运地区的官府屯田和营田等等,都有显著的增加。隋唐以后运河的贯通更直接导致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促进了各地区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更促进了南北方商品农业经济的发展,使运河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获得显著提高,也使运河区域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从而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大运河的贯通,也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区域工商业的发展。在沿运地区尤其是运河两岸城市中百业俱兴,商业气息尤为浓厚,一大批官私工商业如造船业、瓷器业、酿造业、纺织业、编织业、印刷业、造纸业、金属品制造业、生活品制造业及其他各种手工业等,蓬勃兴起。各种商业店铺数以千万计,商业人口大增,呈现出从业而聚、活动频繁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随着运河的贯通,也促进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南北(也包括东西)物资大交流,密切了各区域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以运河为主干线的水上销售渠道来往不断地将各地区的巨额商品输送到各类城镇市场,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商业销售网络,打破了并改善着地域性商业的闭塞状况,使运河经济带在推动全国经济发展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特别应指出的是,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运河区域,如苏州、杭州等地的某些行业中已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厂和包买商,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

运河区域商品经济的繁荣,更直接导致一批运河城市的兴起。由运河开发、畅通而兴起的商业城市,从今日北京南下,经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绍兴,直到宁波,宛如一串镶嵌在运河上的明珠,璀璨辉映,耀人眼目。其共同特点都是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积、交易繁盛,成为运河上一个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尤其是隋唐的长安、洛阳,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元、明、清的北京,更是运河区域乃至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历史上看,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对历代封建皇朝的政治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隋唐以后,运河的开凿与开发,无不是围绕着巩固和强化皇朝统治而展开的,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出于军事需要和经济需求。由于运河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始终处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中心地位,因而成为历代封建皇朝着力控制的最重要的区域,每一代皇朝统治者也都要凭借运河这个理想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总揽大局,驾驭全国。同样,当皇朝递变与变革之际,发生在运河区域的战争,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农民战争和民族战争最多,也最为激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谁控制了运河,谁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谁就能建立起稳定的对全国的政治统治。因此,大运河也就成了维系中央集权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使隋唐以后政治中心逐渐北移的历代皇朝呈现出强烈的大一统色彩,特别是元朝实现全国统一以后,直至明、清两朝,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大的分裂,从而奠定了祖国大一统局面的坚实基础。大运河的贯通,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又加强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与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其所以存在着文化上的多元化,是由于各个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引起的社会条件的差异,生活习俗不同所带来的文化背景的各异,军事上的封建割据所形成的政治上的隔绝,这一切都足以造成了区域文化的不同特色。随着运河的南北大贯通和迅速开发,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与繁荣,这不仅为运河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进了南北(包括东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

中国大运河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加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源地齐鲁地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更把汉唐的长安、洛阳,两宋的开封、杭州和金、元、明、清的北京为首的文化中心联为一体,不断减少区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共同的文化特征,从而使各个区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文化;同时也使运河区域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大运河的水哺育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不但对运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尤其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之成为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中国的邻近国家和地区以及西亚、欧洲、东非各国纷纷派遣使团和商队来到中国,在各沿海港口泊岸,遂即沿运河航行到达京师及各地,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的更直接迁居于运河区,使这一地区成为内迁各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商人、学问僧、留学生及其他各方人士集中的地区。他们把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而国外优秀的文化也传播到中国,不仅更加丰富了运河区域文化的内容,而且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

一部大运河变迁史,反复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历代运河的开凿、整修都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所以大规模地开凿、整修运河,常常在政治比较清明、国家富强时期;反过来说,运河的开凿和整修对国家的繁荣富强、统治的巩固和稳定,又起着积极作用。而当政治腐败、国家贫弱时期,不仅没有或很少有开凿运河的盛举,即使前代开凿的运河,也往往难以保全,而时常湮废。一旦运河不能通航或部分湮废,必将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或危害,甚至导致皇朝的灭亡。所以中国古代的运河问题,不仅是一个交通运输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对历代统治者来说,也就是一个政治生命线的问题。

公元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北徙后改由山东入海,致使山东境内黄河两岸的运河航道淤塞,河道废驰。这时清朝已进入腐朽衰败的阶段,内忧外患重重,根本无暇顾及也无力解决运河通航的问题。到公元年(光绪二十六年),清朝廷下令停止各省河运漕粮,从此南北航运中断,清朝也走上衰亡的道路。民国期间,从北洋军阀到国民党政府,都忙于内战,排除异己,镇压人民,当然也不可能对运河进行妥善的治理,运河各段终于任其自行废弃。

当代价值

解放后,百废待举,百业待业,国家将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运河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多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不断投入巨大财力和人力对运河进行扩建。例如年,完成了苏北运河徐州至扬州段公里的扩建工程,达到通航吨级船舶的标准。年,京杭运河又被列为国家内河航运两横一纵两网的发展规划。年底,江苏省境内公里(即苏南运河)的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年,山东济宁至台儿

中国大运河庄段公里三级航道扩建工程正式通航。年,断流百年的运河通州段也重新通航。年,京杭大运河经过五次大规模整治后,承担了华东地区大部分电煤运输任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输航道之一。运河不仅承担了繁忙的运输重任,同时还发挥着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旅游等多种综合效益。京杭运河在中国内河航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北运河每年运输的货物已经相当于一条电气化铁路的运量,而苏南运河每年运量已超过一亿吨;京杭运河还承担着淮河、里下河、太湖等农业发达地区的灌溉和防洪重任。运河又是凝结着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沿河众多的历史名城、名胜古迹,拥有着丰富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重要的文化经济活动。历经沧桑,饱受风雨后的古运河,经过治理,必将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尘机,对今后运河沿线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现实见证,是保存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文化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对于历代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这笔珍贵的遗产,不仅需要后代子孙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而且迫切需要今人加以认真的发掘、总结、继承和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运河沿线的24个城市,分布在五个不同水系的区域,经济水平、管理水平都不一样,运河的保护现状也不一样。申遗办工作人员推测说,申遗进行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城市间的协调问题,“不同的经济地带、文化地带的城市能否做到同步”。“我们要统筹沿线所有城市,也希望每一个区域、城市都能重视和配合。”

“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扬州挂在大运河的肩头,公元前年,吴王夫差在这里铲下第一锹土。自隋朝开始,贯穿南北水系的大运河从这里延伸开去,逐渐成为如今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的运河。而枕在运河上的扬州,也成了沿岸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

年9月26日,“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古城扬州一幢古色古香的宅院门口挂牌。在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2年后,这条以往被通称为“京杭大运河”的水运生命线正式更名为“中国大运河”,淌出了申报世界遗产的第一股泉流。

“落实组织和人员、启动联络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招兵买马……”扬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顾风10月30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成立后,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在他看来,“无论就历史、长度,还是文化含量来讲,中国大运河在世界十大运河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大运河申遗,将是“唤醒人们对运河的感恩情怀的契机”。

申遗过程

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的中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的罗哲文是当年最早提出大运河申遗的人之一。“有人认为,大运河还在流淌,还在使用,还在变化,因而,不能算文物。”罗哲文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的确,运河平静而熟悉,在枕水而居的人们眼中,这是再寻常不过的景象。上世纪50年代,在文物局工作的罗哲文曾提出将大运河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无人理会。此外,大运河有些部分已经断流、部分河段污染严重、

中国大运河某些地方已经改道,也成了申遗的障碍。

在这辈人的眼中,大运河正式申遗,是一个迟到了整整20年的决定。罗哲文如今年届83岁,而另一位运河申遗的有力推动者郑孝燮,也已年过九旬。搞古建筑出身的罗哲文视大运河为与长城一样伟大的工程,但长城早在年便毫无疑义地列入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却一直未能获得同等的承认。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大运河贯通南北,工程极大,而且在经济、交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大,沿岸都是文化繁华地带。”罗哲文一直这样认为。事实上,包括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在内的国外十大著名运河加起来,总长度也远不及中国大运河。五六十年来,罗哲文到过杭州上百回、去过扬州数十回,考察运河的次数更是数也数不清。就在他反反复复考察、研究、呼吁的过程中,运河申遗正慢慢进入人们的视线。

年7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副院长李迪华等人带着学生,开始对大运河沿岸的自然文化和保护现状进行考察。他们的课题由国家文物局立项,纳入了运河申遗的整体视野。这是一次揭幕性的考察,可以预计,在未来,将有更多文化、考古、历史、水文方面的考察将在运河沿线展开。在俞孔坚心目中,“大运河的价值绝对不是单一的运输或文物价值,大运河连缀了各地城市,伴随着船运和经济交流,还有丰富的民俗、饮食等文化的传播。”在10月下旬结项的《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项目中,俞孔坚等人将大运河沿岸的个遗产点进行GPRS定位,建立数据库,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原则

年,转折性的时刻到来了,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包括文化名人舒乙、王铁城,国家文物局前后两任局长张文彬和单霁翔在内的58位政协委员联合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当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原先榜上无名的京杭大运河列在首位。

申遗成功

年6月22日,在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刚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项世界遗产和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流经中国八省市33城市,大运河及其支流长度达到公里,是世界上由国家修建的最广阔的、最古老的内河水道系统。

交通线路

外部交通

从嘉兴出发:

嘉兴汽车西站每天7:20、9:50、13:40、14:10、14:30、16:45有直达乌镇的中巴,其余时间可先乘中巴到桐乡(6:30--17:30,5分钟一班,车程35分钟,车资5.7元),转往乌镇的小巴(6:00--17:00,7分钟一班,车程20分钟,车资4元)。从嘉兴打的直接到乌镇约需70元。

从杭州出发:杭州汽车东站到桐乡的快客(6:30--17:30,半小时一班,车程1小时,车资15-17元)再转乘小巴前往乌镇。从杭州出发,有直达乌镇的浙江快客(1小时20分钟,车资20元,最晚从乌镇回杭州时间下午5:30)

内部交通

乌镇镇内主要以人力三轮车、出租车为主,景区内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手摇游船。游船价格:每船限座8人,80元/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