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衡水教育,已经成为河北省软实力的名片了。衡水不仅有衡水中学,还有衡水二中、13中、14中,郊县的冀州中学、武邑中学、枣强中学都很强。其实衡水市区几所学校,包括衡水中学都是后起之秀,在这之前,冀州中学、枣强中学、武邑中学等在河北都已经很厉害了。衡水人擅读书,读书很刻苦,达到“疯狂”的境界,这是有渊源的。今天我们不说现实,就说说历史。衡水,是现代概念,古代的中心在冀州,衡水一带都称冀州。衡水教育的“疯狂”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学子读书很勤奋,一个是择校跨地域招生,这个真的古已有之。衡水学子自古勤奋,早在汉代,衡水就出了个董仲舒,景县、枣强一带人士,现在景县有董子中学,枣强有董子学校。这老先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跟统治阶级绑在一起,影响中国多年。董仲舒青年时期读书很疯狂。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及徐彦的《公羊注疏》,还有《隋书·经籍志》等文献都记载,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儒宿学博士。他游心于六艺,陶醉于五经,养成了良好的以读书养生、以习文健体、以研经强身的生活习惯。每天鸡鸣三遍,董仲舒必起床,开始读书。多年前的书,不同于现代的书本。那是用竹简刻成的,一卷书的分量比今天的纸书要重十几倍,还必须顶在头顶上,高声唱诵,以示虔诚。现在衡水各学校早晨前晨读,学生都把课本举过头顶,高声诵读,也是跟当年的董仲舒学的吧!科举时代,衡水人中举也是很疯狂的事儿。中国科举第一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他的名字叫孙伏伽,隋唐时期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他在隋末时期担任万年县法曹参军(县级司法部门部长),归降唐朝以后,他不甘一辈子做一个小吏,于是就参加了科举考试;他本身就有官场工作的经验,加上自身的确非常有才能,长得也非常不错(没错,科举也是看脸的),故而在史上第一次开科取士中,名列甲榜第一名,状元及第。这就是衡水大量复读生的祖师爷呀!第一年考了分不走,再战一年,拿下清北。当然科举历史最后一人也是河北人。最后一位状元呢?距离衡水不远,他的名字叫刘春霖,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今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人,在公元年举行的科举考试中高中甲辰科状元。但在这一年之后,科举制度被废弃,所以刘春霖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明清两朝,衡水籍进士分布情况:据田卫冰整理资料,南宫县明代22名,清代28名;新河县明代4名,清代2名。除去该两县56名,衡水地区明清两代共中进士名,明代名,清代名。其中进士大县为故城县。衡水各县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所以衡水择校很厉害。冀州史上有个信都书院,创办于明万历四年(年),至清光绪年间吴汝纶主政期间达到兴盛,成为“畿辅之冠”。信都书院,后在新文化运动中相继改为冀州中学堂、省立十四中、冀师(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泽荫后代。当然如果衡水不发展集中教育,不择校,各县的一中都会很牛,绝对各县年年都有清北。现在择校,只不过是抽干郊县,把苗子集中在衡水中学、衡水二中、武邑中学等几所学校培养而已。就像当年清光绪年间吴汝纶主政深州、冀州一样,把周边读书人都集中在深州书院、信都书院一样,就有了深州书院、信都书院的辉煌,尤其信都书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86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