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会员。多年来,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民俗文化以及中国文史方面等领域,积累储备了大量知识。尤其他在书法和绘画专业方面,从小跟随着书法家刘汉春老师学习书画和书法理论知识,杨老师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书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龙蛇竞走、磨穿铁砚;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出于无心,其手心两忘;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似曼卿之笔,颜筋柳骨神形俱佳;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其色、其形、其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且气象万千;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或劲键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矫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风入关深沉冷峻;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花瓣般,香气远播,越发清芬,陶醉世人。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送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七言律诗一首:“临池不辍五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静室雅斋映明月,道法无为依清风。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杨朱
(约公元前~约公元前),一说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杨师厚
(?~年),颍州斤沟(今安徽太和县倪邱镇斤沟集)人。唐末五代时期后梁名将,开国功臣之一。
纯谨敏干,勇猛善骑射,原为河阳李罕之部将。后来归顺汴州朱温,委以重任,拜检校右仆射、曹州刺史。后击破李茂贞于岐下,迫降王师范于青州,击败赵匡凝于襄阳。后梁开国,授检校太保、襄州节度使、同平章事。开平三年(年),封弘农郡王,率军奇袭长安,击破刘知俊,大败李存勖,解除晋邢之围,拜魏博节度使,建立银枪效节军,割据河朔地区。
后梁末帝朱友贞即位,以为检校太师、中书令,封邺王。乾化五年(年)三月,病逝于镇州(今河北正定),追赠太师。
杨继业
(?~年6月18日),字重贵,戏剧中常称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
生于并州太原,
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
宋太宗灭亡北汉后,素闻其名,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年),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力战而死。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杨延昭
(年~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
杨延昭自幼随父亲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年二十九岁的延昭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
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杨文广
(~),字仲容,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正史中杨文广为杨延昭之子,杨宗保为《杨家府演义》虚构人物),曾为范仲淹所擢用,祖籍麟州(今陕西神木北)。
杨文广生于咸平二年()卒于熙宁七年(),白寿彝认为他是杨延昭的第三子(曾巩《隆平集》云:“诏录其子传永、德征、文广有差。”),以父荫入官,任侍卫亲军龙卫(骑军)、神卫(步军)四厢都指挥使,后升领防御使。宋神宗时因抗击西夏建功,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后辽人争议代州地界,他奉献阵图及攻取幽燕之策。旋病死,膝下共有四子。
评书中,太平王少令公杨文广共有十九妻子:金平珠,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齐长善,赵百花,苏三娘,慕容英,农艳花,李玉茹,吴金定,柳香春,曾凤英,梅若兰,赵春蓉,薛百花,慕容昭容,范文萦;膝下共有四子,以小儿子怀玉最为出众。
杨亿
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今福建建殴)。北宋著名文学家。曾主持编撰《历代君臣事迹》(《册府元龟》)等书。“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酬唱集》由杨亿编辑,收诗二百五十首,其中杨亿作品最多,七十五首,占三分之一。
杨时
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号龟山,将乐县人。宋朝著名理学家。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
杨辉
字谦光,钱塘人。南宋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编著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
杨万里
(年10月29日~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着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着有《诚斋集》等。
杨大异
南宋醴陵人。字同伯,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进士,曾任职大理寺丞。先世原籍弘农,避中原丧乱南迁,遂定居醴陵县。大异早岁,从胡宏受学。
杨幺
(~),又作杨么(yāo同“幺”),南宋义军首领。名太,龙阳(今湖南汉寿)祝家岗(今新兴乡)人。出生雇工,幼时读私塾2年,辍学后在商船上佣工糊口。
南宋初,钟相起事,杨幺为首领之一。钟相死后,他与夏诚、黄佐、周伦、杨钦等率其中余部,利用河湖港汊,设立营寨,坚持战斗。后战败身死。《后水浒传》一书当中说他是宋江转世。
杨再兴
(?~),新宁崀山人,南宋抗金名将。原是曹成部将,后降于岳飞,成为岳飞部将,跟随岳飞抗击金军,曾试图单枪匹马冲阵擒获金兀术,失败后仍能单骑而还。绍兴十年(年),杨再兴与金人在小商桥相遇,杨再兴寡不敌众,中箭无数,奋战而亡。
杨涟
(年7月10日~年8月28日),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末着名谏臣,东林党人,“东林六君子”之一。
万历三十五年(年),杨涟登进士第。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明神宗病危时,杨涟力主太子朱常洛(明光宗)进宫服侍神宗。光宗即位后,他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时,杨涟上疏力陈其过失,得以获光宗召见,受顾命之任。李选侍在光宗逝世后,欲挟太子朱由校(明熹宗)把持朝政。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熹宗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朝局。累迁至左副都御史。
天启五年(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崇祯元年(年),杨涟获平反,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杨涟终生致力于争“红丸案”、“移宫案”以正宫闱,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杨嗣昌
(年~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大臣、诗人。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年)进士,崇祯十年(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
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但他的计划没能成功,于崇祯十二年(年)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他虽然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随后被张献忠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崇祯十四年(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一说自杀),享年五十四岁。
杨溥
字弘济,湖广石首人(今湖北石首),著名明朝大臣。杨溥与杨荣、杨士奇并称三杨,因居地、郡望,在三杨中时称南杨。
杨荣
(年1月4日~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初着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
建文二年(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宣德十年(年),进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被比作唐代的姚崇。
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着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杨士奇
(年2月3日~年4月2日),名寓,字士奇,号东里,以字行。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
杨士奇少时丧父,游学四方。建文帝时入仕,累官礼部侍郎,拜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先后历经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一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并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后因其子横暴杀人事而致仕归乡,遂忧虑不起。
正统九年(年),杨士奇去世,年八十。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杨廷和
(年10月15日~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明朝中期着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
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刘瑾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
正德七年(年)出任首辅。武宗崩后,杨廷和计除平虏伯江彬,立武宗从弟朱厚熜(明世宗)继位。在朱厚熜未至京师时,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内外称赞,加左柱国。
嘉靖三年(年),因“大礼议”事件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嘉靖七年(年),被削职为民。嘉靖八年(年)卒于新都,年七十一。明穆宗时复官,追赠太保,谥号“文忠”。
杨廷和善书,笔法工整。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及《大明会典》,有《杨文忠公三录》传世。
杨慎
(年12月8日~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朝着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他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着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着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