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田自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所叙述的“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进入了瓷器时代”。这一时期,我国瓷器的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青瓷器物。烧制技术的不断精进,使青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日用器具中的主流品种,并对后世瓷器的生产与制作产生着深远影响。
青瓷是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釉色的形成,是由于其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焙烧后呈现出青色。青瓷以其瓷质细腻、线条明快、造型婉转流畅、色泽匀净雅致等特点著称于世,是中国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较早烧制成熟的瓷器品种,青瓷对黑瓷、白瓷、彩瓷等各种颜色釉瓷的烧制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为中国瓷器的生产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瓷的诞生,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最初,在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在江、浙一带进行生产,“原始青瓷是用瓷石制作胎体,要对瓷石进行粉碎、淘洗,经过层层挑选,最终应用于青瓷的制作过程。”在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的遗址和墓葬中,都曾出土过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型有尊、碗、盘、瓶等。
之后,在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又兴起了另一种从成型、装饰、原料都与之前有明显区别的原始瓷。这种原始瓷的成型,普遍采用器底与器身分制,之后进行粘接的方式,一改前代拉坯成器后,以细线分割器物底部的成型方式。装饰纹样也与前代所区别,以弦纹、水波纹、云气纹以及堆贴铺首为主。
此外,这时期瓷胎原料中的氧化铝与氧化铁含量较高,含铁量在2%左右,是一种比较接近青瓷的陶瓷。原始瓷器表施釉,釉层较厚,烧成温度达到了,故也称“早期青瓷”,主要生产区域在我国江南地区。“我国的原始瓷生产从商代一直到战国时期,中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到了春秋战国,原始瓷胎质变得更为细腻,铁和钛的含量较低,外多施青釉,已经接近瓷器了。”
最终,在制瓷工匠长期的制瓷实践中,通过对原料选择、胎釉配制、成型工艺、窑炉烧成等技术的不断精进,终于在东汉时期成功烧制出真正的青瓷器,并建立了众多的制瓷作坊,尤以浙江、江西等地为多。由原始瓷发展为瓷器,是陶瓷工艺史上一次伟大飞跃,同时也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
青瓷相较于陶器更加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比铜、铁、漆等材料更易于获得、造价低廉;还拥有极高的可塑性,可以自由地制成功能各异的造型品种,因此自其出现后便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并广泛烧造。但东汉末期的瓷器,还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无论是造型技术或装饰风格,都与原始瓷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一时期的瓷器主要品种有碗、盏、盘、盆、罐等,造型多样;装饰花纹则主要为弦纹、水波纹、贴印铺首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时期浙江地区的瓷窑普遍为龙窑窑炉。龙窑大都傍山而建,利用山坡的高度差,产生一定的自然抽力,因此不必建烟囱,修筑相对省时省力,降低了建造成本。窑室长度可以自由延伸也是其优势之一,这不仅可以提高产量,也使火焰停留在窑内的时间增长,窑温最高可达,为瓷器的创烧提供了必要条件。此外,龙窑的广泛运用也与江南地区多山有一定的关系。东汉时期瓷器的成功烧制,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为我国正式进入“瓷器时代”奠定了基础。
纵观由原始瓷到青瓷的发展历程,那青翠如碧玉、如海水般的色泽,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积淀着无数制瓷工匠们丰富的经验。就青瓷的烧制技术而言,必须使釉中的氧化铁发挥还原性能,并且达到一定的火度,才能使烧成后的瓷呈现青色;同时长石釉的发明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瓷土的淘洗与选择;以至燃料的使用、窑室的结构等工艺技术,都对青瓷器的烧成产生直接影响。
相较于陶器,青瓷更具实用价值,而且拥有细腻光滑、半透明的釉面质感,和更丰富的装饰技法,这都更为契合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青瓷的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六朝时期,青瓷的烧制工艺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南方地区,以浙江越窑为中心的各窑厂不断完善制瓷工艺,扩宽传播途径。制瓷工匠们对胎釉选择、成型工艺、施釉方法、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革新,使青瓷器愈加美观实用,也为瓷器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朝又称“魏晋南北朝”,或“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指从公元到年,我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北方的六个朝代,即三国、晋朝、南朝宋、齐、梁以及陈。这是一个政权不断更替、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不断的战乱与分裂,致使百姓四处迁徙,但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文化的传播。
六朝时期,南方与北方长期陷于战乱对峙的局面,江南地区则因远离战场而较为安定,因此北方大量的人口与工业技术不断向南方转移,同时也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六朝时期的制瓷业在东汉时期的基础上,迅速地成长起来。绝大部分地区的瓷窑都开始生产青瓷器,青瓷一度成为陶瓷生产的主流品种。
在江南的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等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现生产青瓷的瓷窑遗址,瓷器的生产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北方地区青瓷窑虽发现的不多,但墓葬中也有出土一些青瓷器。由此可见,六朝时期青瓷器的生产主要是以江南地区为中心,但在北方地区也同时形成了自己的制瓷体系。
六朝时期江南地区生产青瓷的瓷窑主要分布在浙江一带,其大体分为四个窑系,即曹娥江地区的越窑、东部瓯江地区的瓯窑、西部金、衢地区的婺窑以及北部东苕溪地区的德清窑。
越窑自东汉时期即已创烧,古代也称会稽窑或“越州窑”,“越窑青瓷泛指浙江东北一带,以余姚上林湖为中心所烧制青瓷窑的总称”越窑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厂众多、分布地区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
六朝时期,越窑主要产地在上虞、萧山、绍兴、余姚等地。其中上虞地区的烧造历史极为久远且制瓷兴盛,瓷窑窑址多达五六十处;而萧山地区的窑址占地面积长达半里,烧制堆积层达一米以上,生产规模相当可观。越窑所产青瓷具有胎质致密坚硬、釉色青翠莹润、造型变化多样等特点,所以自东汉问世以来,广受人民的喜爱,并逐渐渗透进生活的各个方面。
青瓷替代漆器、木器、竹器、陶器等制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器物品种,其中盘口壶、天鸡壶、四系罐、水注等器物制作精美,是六朝青瓷中的翘秀。除生产日用器物外,为适应当时丧葬习俗的需求,越窑还曾生产过大批的殉葬用明器,如谷仓、猪栏、磨等。
瓯窑烧造时间略晚于越窑,它是在越窑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从已发现的窑厂遗址及出土器物来看,瓯窑瓷器的制作与装饰工艺均不及越窑的优美精巧。
六朝时期,瓯窑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温州一带,其瓷胎呈白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故也称“缥瓷”。装饰纹样简单,多饰弦纹、褐彩及莲花瓣纹。生产的器物多为罐、碗、盘、洗等,品类与越窑大体相同。
婺窑创烧自三国时期,为我国著名的青瓷生产地之一。婺窑早期烧造的青瓷较为粗糙,瓷土处理不细,瓷胎普遍呈浅灰色,且未完全烧结,玻化程度较差。以掩盖其烧成后呈现的深紫色调,同时也令釉层更加滋润柔和。婺窑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如壶、罐、碗、盆等,而明器生产较少,后期已几乎不见。
德清窑主要分布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重要分布区”七但其烧造历史并不长,自东晋至南朝初期便已停止,历时一百多年。德清窑烧造的青瓷釉色较深,釉层均匀,具有光泽。装饰简单,多饰弦纹或在青釉上饰几滴褐彩。器物种类多为生活日用器,如碗、碟、盘、耳杯、盘口壶、鸡头壶等,造型简朴且实用。德清窑除烧制青瓷外,也大量烧制黑瓷。
江南地区生产青瓷的窑系除上述的浙江地区外,在江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也有发现。江苏宜兴的均山窑在东汉以前即开始烧造陶器,而后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早期越窑的制瓷技术,也开始烧造青瓷。但其生产的青瓷瓷胎较松、断面粗糙、玻化程度较差,质量远不及越窑。生产品种多为碗、壶、罐等,造型多矮胖丰满。造型和装饰风格与越窑相似;四川地区除成都和邛峡等地在六朝时期先后设立瓷窑,烧制青瓷外,绵阳、昭化、广元等地区的墓葬中也普遍出土了青瓷器。
但这些瓷器胎色灰白,釉色青中带黄,釉面容易剥落,开片较多,造型简单,式样不多,总的来说此地所生产的青瓷器质量不高;荆楚一带生产青瓷的瓷窑在湖南湘阴县已有发现,青瓷的生产质量虽不高但依旧在不断发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地区何家大湾刘凯墓出土的莲花尊,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造型设计别致,制作精细,是六朝时期出现的意匠新颖的造型;江西的丰城罗湖地区也发现了生产青瓷的窑址,其为唐代“洪州窑”的前身。
从窑址的瓷片标本与墓葬出土的瓷器中发现,其生产的瓷器瓷胎细腻呈灰白色,釉层均匀,釉色大都呈青黄色。器物造型多以日用器为主,有碗、盘、盏、壶等种;广东地区目前虽未发现瓷窑遗址,但从墓葬出土器物可知此地在六朝时期已设有瓷窑,所生产青瓷质量不及越窑。福建福州地区也发现有青瓷窑址,所生产器物造型独特,与其他瓷窑不同,独具地方特色。
六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手工业一度遭到战争的严重损害,青瓷的生产技术远不如江南地区。已发现的瓷窑有山东省淄博寨里窑,其是北方青瓷的一个重要产地。此外在河北省与河南省也出土了众多青瓷器,大多都是生活日用器,这些青瓷器物在品种、造型与烧制工艺上都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但又有各自的地方风格。特别是河北景县封氏墓所出土的莲花尊,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总体上看,六朝时期江南地区与北方地区瓷窑的制瓷工艺都处在普遍发展的进程中,青瓷器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北方地区青瓷的烧制技艺虽不如江南地区,却也形成了南方秀丽精巧、北方简朴敦厚的两种不同艺术风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