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南邨古人以文字、简图标识道路者甚多,以诗纪程、以日记纪道者亦多。以纪实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沿途标识地名的长卷画作,至今所知国内仅有一幅——清乾隆年间徐扬所绘《南巡纪道图》(下称《纪道图》)。图中纪道起于北京,经河北、山东,止于江苏苏州。徐扬,字云亭,清乾隆中期宫廷画家,江苏吴县人。为进入仕途,他创作《纪道图》作为进身之阶,于乾隆十六年(年)乾隆皇帝南巡途中献上。此图得到乾隆帝的赏识,也为世间留下了一份艺术瑰宝。《纪道图》高28厘米,长厘米,为纸本水墨淡设色画。这幅长卷,既是描绘自然山川景色的山水画,也是纪道的线路图。所纪之道全程可分为三部分,前部分为驿路,中间部分为乡道和运河堤道,后部分为运河水程。《南巡纪道图》山东部分(局部)之一画面上标识的沿途地名,自京城“广宁门”始,至苏州府“万寿亭”止,共有78处。其中,经过山东的地名有26处:“运河、德州、甜水铺、恩县、腰站、高唐州、茌平县、铜城驿、官渡、古毂城、铧山、状元桥、东平州、汶水、汶上县、兖州府、泗水、东滩店、邹县、孟庙、界河驿、滕县、南沙河镇、阴平社、马兰村、台庄。”图绘山东的道路,有驿路、乡道和运河堤道。驿路自“留智庙”(今河北景县)南进入山东德州,时称“山东中路”,为北京至南京、浙江、福建驿路的一段。所绘驿路至滕县沙沟而止,转往东南方向的乡道,经峄县“阴平社”“马兰村”“台庄”,然后沿着运河堤道进入江苏邳州,于宿迁经运河水程南下。从《纪道图》展示的山东画面看,山水、城池、村镇虚实相间,路程高度浓缩。描绘山景较虚,描绘河流较实;沿途城池多是以山色树木掩映而过,而对邹县的孟庙则特意绘出,兖州府城内的兴隆塔也未忘画入图中。总之,画卷按作者的艺术构思取舍,作者认为有特点的地方路程虽短亦详,作者认为一般的地方路程虽长亦略。图中标识的地名,除了城池必记录之外,山岭仅记录东平州铧山一处,河流则多处有记录,泗水虽不及运河、汶河宽大,却是读书人常念的名水,当然也要记录上。镇村、驿铺则是择其沿途要点而书。图中所列山东地名中如今恩县已经撤销,官渡、状元桥无存,东平州原址更名州城镇,东滩店更名中心店,其他地名大都没变。另有“甜水铺”(与今名同),原为驿路中铺舍,明代《士商类要》记为“苦水铺”,清咸丰三年刘永年《黔行日记》仍记“苦水铺”,何以“甜”而又“苦”?无考。《南巡纪道图》(局部)甜水铺还有一事值得一说。年有学者撰文介绍此图全程地名,把山东“恩县”南的“腰站”放在“高唐州”南,此文一出他人多有引用。实则北来地名顺序应是恩县、腰站、高唐州。之所以出现地名错位,这与《纪道图》追求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有关,若不实地考察、不与地图对照,仅看此处画面地名,很容易前后颠倒。《纪道图》作者在卷尾题“王道荡平图,臣徐扬恭写”,钤有“臣徐扬”“笔沾春雨”二印;画卷包首题签“南巡纪道图,臣徐扬恭绘”。献给乾隆皇帝后,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三玺;嘉庆皇帝再钤四玺,将其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名《南巡纪道图》。末代皇帝溥仪钤有“宣统御览之宝”,后来此图流出宫外,并在年后两次进入拍卖市场,引起收藏界的轰动。同徐扬的《乾隆南巡图》相比,学界研究《纪道图》者不多。此图是否为乾隆南巡纪道而作?有学者说:“这幅《南巡纪道图》卷,正是描绘乾隆皇帝南巡所经的重要地方,稍有不同的是,乾隆皇帝一行向南抵达了杭州、绍兴,而图中只画到苏州便结束了。笔者认为这件作品是为画《乾隆南巡图》所作的素材性的草图,与正图所不同的是,它将十余卷画中所经路程浓缩在一卷画内。”还有学者推断:“乾隆皇帝南巡归来,时常念及南巡所见的锦绣江山。《乾隆南巡图》将垂诸后世,不能轻易开卷,且其卷帙浩大,亦不便随时把玩。故命因绘画《乾隆南巡图》而对图中地理极为熟悉的徐扬,另绘一卷‘景观浓缩本’,供皇上余暇‘卧游’之用。”两位学者谈《纪道图》,都没有离开徐扬所绘的另一幅大作《乾隆南巡图》及乾隆南巡,这才有了上述看法。可是,若追踪一下乾隆南巡所走过的道路,再认真思考一下《纪道图》的原名《王道荡平图》(下简称《荡平图》),就会发现《纪道图》与《乾隆南巡图》虽同是徐扬所作,但是两图几乎没有相连的关系。《纪道图》所记录山东数百里路程,与乾隆南巡走的山东路程,恰恰能证明这一点。查阅《清高宗实录》,乾隆六次南巡进入山东后走的都是“山东东路”,即经德州、平原、泰安、沂州,过郯城县红花埠入江苏邳州,没有走过德州往恩县,经东平州、兖州府至滕县的“山东中路”。乾隆第二、三次南巡返程时,到徐州阅视河工归来,倒是走过“山东中路”滕县、邹县一段,那是为了到曲阜祭孔,并没有走“山东中路”全程。至于滕县沙沟至峄县台庄那一段乡道,乾隆六次南巡往返一步也没走过。倘若《纪道图》是为《乾隆南巡图》作素材、或为乾隆回忆南巡把玩而画,徐扬应该按照乾隆南巡的出行线路去构思、着笔,绝不会随意绘一幅乾隆没有走过的纪道图,也绝不会仅画到苏州而止。那么,徐扬为什么作《纪道图》呢?这还要从《荡平图》的名称说起。《纪道图》原名《荡平图》,作者创作的本意是歌颂皇帝盛德、天下太平,因此全图所绘以自然山水为主,“纪道”只不过在图中起到一线贯穿的作用。清康乾以来,苏、杭、南京方向进京往返的人,多走徐扬所绘的这条线路。自德州、东平州、兖州至滕县驿路繁忙自不必说,滕县沙沟至峄县台庄的这段乡道,在文士的诗、日记中也常出现。康熙五十一年,江宁织造曹寅由北京返回南京走过这条路;乾隆三十五年(年),雷国楫公务后由北京往杭州走的是这条路;嘉庆十七年(年),张问陶辞去莱州府任后,也是经此路南下,可以确定,乾隆南巡前徐扬进京往返也是走的这条路。在这条路上,《纪道图》标识有社、村、庄三处,就连阴平社北的大山也绘入图中,若没有经过此地、没有实地草图的人,凭空想象怎么能画得出来?沙沟往西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微山湖,乾隆皇帝南巡时还曾在湖口题诗,以绘画山水为主的《纪道图》对微山湖却没有着重表现,这说明当时徐扬没有亲眼看到此湖。若沿驿道南行至韩庄,湖面就会进入眼帘了。不久徐扬入宫后为绘制《乾隆南巡图》,定会随驾而行,这时若画《纪道图》,山东部分将是另一个景象。《南巡纪道图》(局部)东平州由徐扬所绘山东路程可证,《荡平图》与《乾隆南巡图》没有联系。取名《荡平图》只是为了取悦皇上,实际绘画的是徐扬自己走过的路程。为什么画卷包首又题签《纪道图》?这也许是徐扬经过反复思考的问题,此画若与“南巡”结合起来,不是更具有进献的意义吗?再说乾隆初次南巡,在山东走哪条路,徐扬那时哪里知道?他还以为皇帝也必走他进京往返时所选择的顺畅之路呢,于是,把画作更名为《南巡纪道图》献上了。自嘉庆年间《石渠宝笈》著录此画用名《南巡纪道图》,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下来,其实此图还真与乾隆南巡之道无关。要说有所联系的话,仅是在乾隆南巡时,徐扬献上这幅图并得到任用,后来画出了名副其实的《乾隆南巡图》。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