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
姓氏起源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古老的商王朝缔造者子履,号成汤,字天乙,其后代子孙便取其字为姓氏,称乙氏。在成汤的支庶子孙冢,有按齿序排行者,取壹为姓氏,称壹氏,后简文为弌氏、乙氏、一氏。
图为“商汤(概念图)”,来源百度百科。
起源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乙弗氏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在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乙弗氏多改为汉姓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汉字谐音改为一氏、乙氏,后逐渐融入汉族。
图为“北魏孝文帝”,来源百度百科。
起源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西域古匈奴奚王,属于帝王赐姓后改姓为氏。据史籍《五代史》记载,在后唐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李亶,公元~年在位)曾赐当时库莫奚王的副使格斯齐宜为汉姓“乙”,其后代因而世称乙氏。在该支乙氏族人冢,后有人因避难而改姓为谐音汉字“一”,后皆融入汉族。
图为“李嗣源”,来源百度百科。
在古代,“弌”就是“一”的古体汉字,因此,后有弌氏、乙氏族人干脆简笔为一氏,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分布
一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未在《百家姓》中,且在第11版《新华字典》中并未标出“一(乙)”作为姓的解释。
宋时江西彭泽有此姓。
今山东省德州市,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河南省南阳市,安徽省淮南市,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忻州市、运城市,云南之泸水,江西之永修等地区,均有一氏族人分布。
汉族、傈僳族有此姓。
历史名人
据记载,弌氏家族中最为显赫的人物名叫弌瑰,亦称乙瑰。北魏世宗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年),弌瑰出任镇南将军、驸马都尉,赐爵西平公,后又出任侍中、征东将军、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后又为西道都将。弌瑰逝世后,得赠太尉公,谥号为“恭”。
一炫宗:明时陕西延川人,正统中灵寿县丞。
多姓
姓氏起源
·《姓氏考略》注云:“商有多父鼎,多姓始此。”
·秦国内有一支姓氏为多氏,秦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部分秦人的后代(含多氏一支)为躲避战乱四处迁徙,一支向南随吴、越国人的后代迁到东南沿海的东越国一带(今福建闽中地区),史称吴越人。
·汉时无锡侯驺多军之子卯,以王父名为氏。一说,越王之后有多姓,见《姓源》。
·唐时坻丘郡六姓之一为多氏,见《寰宇记》。
·云南剁姓后改为多氏。
·达斡尔族德贡氏,汉姓为多。盖取其首音谐“多”而为单姓。系出敖拉“哈拉”。
·明时云南永昌府龙陵厅遮放宣抚司土副使,陇川宣抚使均为多氏,傣族。今傣族姓。
·蒙古族姓,原属布特哈部喜札嘎尔旗。
·复姓多于、多兰氏有改姓多者。
图为多字的演变,来源百度百科。
姓氏分布
今河北之景县、黄骅、辛集、涉县、围场,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新疆之布尔津,湖北之武昌,安徽之泾县,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
汉、傣、藏、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
历史名人
多卯:汉时多军之子,袭封无锡侯。
多象谦:清顺治丙戌年进士。字尊光,号怀凌,敕赠文林郎,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为一代文坛领军人物。
多岳:天彭(今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天彭镇)人。后主[后主即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年)]遣使征之,不就,潜入普州。寓铁峰,教授生徒,门下多知名士。
多于姓
《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于《姓苑》。后或有改为单字姓“多”者,参见“多”条。不足千人。
少姓
姓氏起源
《元和姓纂·三十五笑》、《姓氏辨证》、《通志·二八·以名为氏》有相同的记载:“少昊氏之后。一云少典之后。”因为少昊氏出自黄帝,所以出自少昊之后的少姓,当源于黄帝。
·或为少正、少施等复姓所改。
图为《元和姓纂·三十五笑》,来源网络。
姓氏分布
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山西之太原、运城、临汾,陕西之韩城,江西之丰城、新泰四川之武胜,甘肃之徽县,湖北之武汉,湖南之益阳等地均有分布。
汉族姓氏。
历史名人
少连:周时人,善居丧。
是姓
姓氏起源
·是、氏古时通用,根据《三国志》是仪列传,是仪原本是氏姓,后来改为是姓,春秋时齐大夫之后。
·北魏时改是云氏为是氏,见《魏书·官氏志》。
图为“是仪”,来源网络。
姓氏分布
今湖北之武昌,安徽之贵池,浙江之椒江,江西之新余,山西之太原、临汾等地均有。汉族姓氏。
历史名人
是仪:三国,《三国志》有列传。三国时北海营陵人,本姓氏氏,后仕孙权,拜车骑都尉,封都亭侯。
是光:唐天宝年间秘书少监,又改姓齐。
是天佑:明代,光泽县大使。
是镜:清代。
是元介:民国,中华民国艺人,元卫觉醒成员
是监、是盛、是廷、是辅卿。
不姓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音bù。《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平声”部,音fōu。又音biāo。
姓氏起源
·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微子之后有不更氏(或作不苐、不夷、不茅,不读作fōu或biāo,更读láng)。后简称不氏。
·系自嬴姓。不羹(fōuláng),春秋时小国,嬴姓,其后以国名为氏。分为东不羹以及西不羹。东不羹在今河南舞阳西北;西不羹在今河南襄城东南。后简称不氏。
·系自姬姓。春秋时魏侯之裔有不雨氏。后简称不氏。
·源于羌族。羌姓有不蒙(不梦、夫蒙)氏,后简称不氏。
姓氏分布
浙江安吉、河北邱县、广东茂名、河南西平、上海、甘肃玉门、台湾花莲、新疆塔城等地均有此姓。
历史名人
不准:晋朝,晋时汲郡人,盗掘战国魏襄王冢,得古文竹书一车,谓之汲冢书。
不雄:唐朝,唐时徐州人,任防御使兼朔方刺史,佐刘沔屯云州。
不蒙世:十六国,后秦安远将军。
不蒙令卿:唐朝,唐武后末年河源军大使。
无姓
姓氏起源
·以国为氏。《郡国志》记载:“古无国,在颍川。”
·出自姬姓。尧臣无句(一作无间)之后。《姓考》记载:“郑公子后。或云:无氏出尧臣之后。”
·系自姜姓,与许同宗。古有鄦国(即许国),鄦公之后有无氏。《郑世家》记载:“有无公,出于许。”为郑国吞并许国旧地后,郑公子以封地许姓无。
·源自任姓。《山海经》:“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又有无肠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
·汉王莽时巨无霸被改为巨无氏,其后为无氏。
·系无庸、无忌、无钩等复姓所改。
·帝俊-禺号-儋耳-无骨-无继-无肠。帝俊生任姓的禺号,禺号生儋耳,儋耳生无骨,无骨生无继,无继生无肠。无骨是无姓祖先,始自称无姓。
姓氏分布
今北京,云南泸水,湖北武汉,山西太原、大同、忻州,浙江江山等地有分布。
汉族、白族有此姓。
历史名人
无骇:春秋时鲁司寇。
无且:汉朝,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卒。
无光胄:明朝,淳化年间判南康军。
无能:明朝,山西阳曲人,洪熙年间任淳化县丞。
无泽:无泽与舜为友,舜以天下让之,乃自投清泠之渊,终身不反。(《庄子》)
条姓
姓氏起源
·殷民六族(一说七族)中有条氏。
·汉时周勃之子周亚夫封条侯,其后以爵为氏。
姓氏分布
今北京、湖北之武汉、四川之成都、山西之吕梁地区、浙江之开化等地均有分布。
汉族姓氏。
历史名人
条攸:东晋末十六国后赵时司空。
条枚:晋时司空。
条茂:三国时魏有武威太守。
部分文案、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END—
湖南省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是国内首家汉字艺术主题博物馆,是集教育研究、展示交流、征集收藏于一体,深根汉字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中华文化使者为己任,是世界了解中国汉字艺术、领略中华文化的窗口。
WX:搜索“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