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在故城县郑口挑水坝采访。
一条大运河,绵延数千里,通达千余年,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再次吸引了媒体的目光。8月26日至28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寻访大运河文化带·汴梁晚报文化中国万里行”特别报道组来到我市,对我市大运河沿岸进行全媒体采访报道,展现我市大运河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历隋、元二代而全线贯成。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公里。大运河衡水段位于市境东部与沧州市、山东省德州市交界处,由南向北流经我市的故城、景县、阜城三县,总流程为.05公里,约占河北省全长的1/3左右。大运河衡水段是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属漳卫南运河系,俗称“卫运河—南运河”。20世纪80年代至今,南运河又承担了“引黄入冀”和“引黄济津”的输水任务,其间对部分河道和建筑物进行了整治、维修或除险加固。如今,大运河衡水段河道河床坡度平缓,河道多弯曲,河床为蜿蜒复式断面,系半地上河,主要依靠堤防束水行洪,是我市境内一条重要的行洪河道。
特别报道组一行在衡期间,先后前往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白草洼村,故城县郑口挑水坝及运河文化展览馆,阜城县刘老人村和大龙湾村等地,实地探访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认真解读那段“桨声灯影,商贾云集”繁华岁月的密码,详细了解衡水的历史文化。大运河历史久远,文物资源众多。年5月大运河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连镇谢家坝、华家口险工两处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河北的第四项世界文化遗产。仅衡水境内,现留存大运河水利工程遗存和其他相关遗存共有7处。
近年来,我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科学布局流域内村镇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具有衡水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各县按照“开发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生活、展现文化魅力”的思路,积极培育区域特色,激发文化活力,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先后挖掘和整理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故城运河传统架鼓、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景县传统布艺、阜城打囤、阜城剪纸技艺等,这些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证了运河的文明发展,它是大运河的精髓,大运河的灵性,更是衡水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
“我原来对衡水的印象仅限于衡水老白干、衡水湖,没想到这片热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采访结束,开封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寻访大运河文化带汴梁晚报文化中国万里行第三特别报道组组长卢浩然深有感触地说,“这次采访我们收获很大,特别是了解到衡水市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和开发建设,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打造运河文化名城和美丽乡村典范,涌现出的故城运河文化公园、韵美白草洼、古风梨韵刘老人等一大批衡水运河文化名片让我们印象深刻。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将及时全面地把衡水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凝结的‘衡水经验’和‘衡水智慧’宣传和推广出去。”本报记者杜将文/图(责任编辑:丹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