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长达三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其中涉及到的民族错综复杂、多元的思想彼此激荡,其建立的国家更是数不胜数,而鲜卑族能够在这段历史中脱颖而出,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北朝作为中国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的关口,其上是强大的汉武帝国,其下是繁荣的隋唐王朝,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无疑是中国服装史论乃至中国考古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朝服饰对后世的服饰如圆领袍、幞头等形制影响深远,我们在研究北朝的服饰形制时,应当读到其传统服饰背后所蕴藏的文化精神与内涵。
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说:“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服饰形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如地理环境、政治决策、经济条件等因素。
我们无法将这些因素抛开而单独地去研究服饰,因此从多元的角度去分析北朝的服饰文化,能够帮助人们较为全面地把握北朝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01从地域学角度分析北朝服饰文化
北朝的地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
平城和洛阳附近多北魏墓,邺城和晋阳一代多东魏北齐墓,长安和固原地区多西魏北周墓。北魏前期以平城为首都前后长达97年,直至以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因此平城地区出土的墓葬壁画和陶俑多以北魏前期为主。有关服饰的主要墓葬有: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墓、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山西大同下深井北魏墓、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2号墓、山西大同南郊区田村北魏墓、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山西大同南郊仝家湾北魏墓等。
墓葬的服饰以男女侍俑、伎乐俑以及杂技俑居多,男女侍俑、乐俑包括墓主人的服装形制,多是头戴黑色垂裙风帽,顶上有“十”字形的缝缀痕迹,身穿交领窄衣及膝长袍。说明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制度并不严格。胡人俑和和杂技俑多头戴小帽,身穿圆领袍。
随后,北魏孝文帝进取中原,改行汉制,于是洛阳成为北魏后期人口密集的地带。因此迄今为止,在洛阳发现的北朝墓葬,绝大多数都属北魏后期迁都洛阳时期所建。
这一时期关于服饰的墓葬有:河南洛阳北魏元乂墓、洛阳北魏元怿墓、洛阳孟津北陈村北魏安东将军王温墓等。这一时期的的胡汉交融,使得服装的袖子逐渐变得宽广,逐渐形成“褒衣博带”的风格特征。
北魏后期,洛阳也随着北魏的分裂,逐渐丧失了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权臣高欢和宇文泰分别拥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宇文泰在长安拥立了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史称西魏。后期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了西魏恭帝,建立了北周。
因此,西魏和北周完全为宇文氏所统治,其墓葬主要集中在以长安、原州为中心的关中诸州。
迄今所发现的关于服装的墓葬,主要有咸阳市胡家沟西魏侯义墓、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咸阳底张湾王德衡墓、武平县独孤藏墓、固原北周宇文猛墓、固原大堡村北周田弘墓、陕西西安北郊安伽墓等。
西魏北周的服装,还是沿袭汉族的服饰风格,以宽松的衣裳为主,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北魏早期的服装,但是形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
与西魏几乎同一时期,高欢拥立了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并且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后来高欢的儿子高洋废除了东魏孝静帝,建立了北齐。东魏北齐以权臣高欢为首,活跃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地区。
这一地区的墓室壁画,主要是皇室贵族和官吏等高等级的墓葬。以邺城为中心的冀南豫北一带,已发现的墓葬有河北景县北魏高氏墓、河北磁县东陈村东魏赵胡仁墓,河北磁县茹茹公主墓、河北赞皇李希宗墓、河北磁县湾漳大墓、河北磁县东陈村北齐尧峻墓、磁县北齐高润墓、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墓、山东临淄北朝崔博墓、山西寿阳北齐厍狄迴洛墓、河北平山崔昂墓、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徐显秀墓等。
因此从地域影响因素来看,这一时期的服装既养育着汉族文明,又包容着游牧文明,共同孕育了新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北朝文明。
02从服装史角度分析北朝服饰文化
著名服装史教授周锡保先生,总结了中国服装史上有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第一次服饰变革是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第二次服饰变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服饰变革,第三次服饰变革是唐朝自觉吸纳异族服饰时期,第四次服饰变革是清朝剃发改装,第五次服饰变革是辛亥革命以后将西方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的礼服。
北魏孝文帝服饰变革,在中国服装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来的隋唐、宋明等服饰形制产生了极其悠久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之所以决定迁都洛阳,首先是为了巩固统治,其次是由于平城粮食供应不便,其三是平城极易受到北方柔然的威胁。孝文帝为了稳定保守势力,在迁都前后,对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
其中的服饰变革对后世的服装影响深远。尚书李冲、李彪、游明根、高闾等人经过六年的漫长岁月终于设计出了百官的朝服,在太和十八年孝文帝正式改革其本族的衣冠制度,至此逐渐结束了北魏前期不分等级、不分男女的服饰。
当北魏的帝王百官醉心于高冠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时,窄袖阔腿的胡服转而向汉族的劳动阶层转移。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左右衽并存的现象。
虽然孝文帝推行的汉化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其便于生产劳动的胡服,由于有较好的实用功能,反而在民间得到了推广,同时更加促进了胡汉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03从南朝角度分析北朝服饰文化
南北两朝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自然有很多相同点,比如南北两朝都崇尚佛教。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靠武力建立的,本身缺乏合理性。而佛教僧侣能制造神迹,神化皇帝,有利于巩固统治。
因此北朝期间建造了众多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等,这些洞窟遍雕佛经故事,旨在宣扬佛法,赞颂佛家的累世善行。
《洛阳伽蓝记》将其记述的非常详细,正如序中描述的“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然寺数最多,不可便写,止于伽蓝......”。光是洛阳便有建中寺、长秋寺、瑶光寺、景乐寺、永宁寺、胡统寺、龙华寺等千余座寺庙。
南朝时汉人居多,梁武帝三次出家,标榜自己要像佛陀那样,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更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也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的盛行。
南北两朝也有很多不同点。比如从出土的墓葬中,南方的墓葬多为侍俑,北方则多为武士俑。
南朝的统治者是汉人,北朝的统治者是鲜卑人,因此生活习俗上两者也表现了巨大的差异。南朝人更加贴近汉人习俗,南朝有乐府民歌,北朝的音乐更加粗犷歌词也更加反应游牧的生活,比如《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纱行容儿。”
饮食、服饰等也表现了众多的差别。胡汉交融的现象显而易见,也为后来的隋唐的统一奠定了一个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北魏后期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施汉化改革,这个时期粗犷的鲜卑服饰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褒衣博带式的汉族衣裳,服饰也出现了等级分化。
北魏分裂以后,东魏、北齐时期的服饰以邺城、晋阳为中心,表现出了鲜卑服饰与汉族服饰并存的服饰风潮,这个时期男女装已经分开,这与汉族与胡族联姻也有很大的关系。
西魏、北周蜗居长安,这一时期的服饰更加厚重,并且保留了一部分北魏早期的服装,但是形制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综上所述,北朝的男性服饰在胡汉民族交往融合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服饰新风貌。
就在南北文化、胡汉文化、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学习中,奠定了北朝服饰在中国服饰史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