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府拱卫北京,向南可达青州、济南,河间府为“九河下梢”之地,河渠密布,官道纵横,是水路要冲之地,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是古代漕运,输运粮饷的必由之路。
河间府九河图自古北京及河北北部地区有战事,没有不先图谋占据河间府的!
明河间府及周边图府北拱京师,南临青、济,水陆冲要,饷道所经。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
《春秋》和《国语·齐语》记载,山戎侵略燕国,燕国不能挡,燕国求救于当时的中原霸主齐桓公,齐桓公发兵救燕。史称“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这次的救燕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时击溃了令支,灭孤竹国(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之国)。而河间是燕、齐交界地带,是齐国北上救燕的必经之地!
北燕、孤竹、令支位置图春秋时,齐由此剪孤竹,服北燕。
到了战国末年,清河、渤海之间的河间之地,几乎年年都有战事!
这其中著名的战例有乐毅伐齐(前年,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楚六国联军攻打齐国,在济西之战中大败齐军,斩杀齐将韩聂,齐军主力被消灭后,秦韩两军撤走,乐毅派魏军南攻宋地,赵军北取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攻取了齐国70余城)。
河间处燕、赵、齐三国之间,成为各国争夺之地!
战国周期齐地形势图及战国之季,清河、勃海间,几于无岁不战也。
东汉末年,袁绍、公孙瓒争夺冀州,公孙范为公孙瓒从弟,起勃海(今沧州一带,元、明至清初属河间路、府)之兵帮助公孙瓒讨伐袁绍。
东汉河间国和渤海郡周边图曹操伐袁氏兄弟,袁尚、袁谭互为攻伐,袁谭击败袁尚,兼并其众,袁尚逃往幽州,到故安(旧属河间府)投奔袁熙。
曹操击破袁谭,平定冀州。在故安的袁熙被部下焦触、张南等叛攻,袁熙、袁尚投奔乌桓。
曹操要北征乌桓,消灭袁尚残余的力量,为了运输,又叫董昭凿平虏渠(在今天沧州一带)和泉州渠(在今天津)。
史书载:公将征之,凿渠,自呼沲(今滹沱河)入泒水(上游即沙河),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平虏和泉州渠和大运河后汉末,袁绍、公孙瓒角逐于前,曹操踵其后,从而并幽蓟,平乌桓。
到了司马氏当权,历经晋惠帝时期“八王之乱”,晋怀帝“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河间所在之地也战事四起。
晋惠帝八王封国及军镇图幽州、平州(主要为慕容氏诸燕占据)地区如果不得到河间地区,那么,青州、冀州(先后属后赵、后燕、前秦等)就不会受到巨大的威胁,和战乱的影响。南部的势力(主要为南燕和东晋)如果不能得到河间,幽州、平州(主要为慕容氏诸燕)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威胁。
从这里,顾氏强调了河间战略的中枢地位,是南北势力争夺和平衡之地!
迨典午失纲,五胡浊乱,于是滹沱沸浪,横漳腾波。北不得河间,青、冀之祸未烈。南不得河间,幽、平之患未深也。
北魏国运衰落,分东魏(高欢拥立)、西魏(宇文泰拥立),后高洋代东魏,建北齐;宇文觉代西魏是为北周。瀛洲(河间别称)濒临渤海,海岸线曲折险阻,鱼盐资源丰饶,有鱼盐之利。有利于战事,则进攻;战事不利,则退守,这就有赖于河间重要的战略地理优势!(高欢的高氏家族,祖籍渤海蓨县(今景县,旧属河间府))
十六国后赵时期河间周边地图拓跋世衰,群盗竞起,耽耽虎视,恒在瀛州。岂非以海曲奥阻,鱼盐沃饶,利则进攻,不利则退守,地势为可恃乎?
隋朝末年,窦建德起义,占据乐寿(今献县,旧属河间府),称“夏王”,以乐寿为都城,取名叫金城宫。并以此为基地,四处征讨,大败宇文化及,在河北称雄!(又窦建德为故城人,故城在明清也属河间府。)
窦建德隋末,窦建德奋臂一呼,据有乐寿,纵横四出,雄于河北。
唐朝藩镇割据,河北三镇之一的卢龙节度使最为强盛,瀛洲(今河间)、莫州(今任丘鄚州镇)隶属卢龙节度使,是插入成德镇的一个楔子,咽喉要地,从此挥师南下,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时期占据恒(镇)、定、易、赵、深、冀六州之地)就不得不避其锋芒!
河朔三镇(卢龙、成德、魏博)形势图后梁朱温,想要拿下卢龙镇(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占据),必须先取瀛、莫二州。
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野心膨胀(晋李克用所立)平了沧景节度使,占领了沧州,景州,德州。并发兵攻打魏博节度使,魏博是朱温的北部屏障,于是朱温发兵救援,大败刘仁恭。刘仁恭求救于晋王李克用,李克用用围魏救赵之计出兵攻击邢州,洺州,朱温被迫撤军。后唐庄宗李存勖攻下瀛洲、莫州,刘守光不久也就束手就擒了!
刘仁恭与朱温相争,李克用救刘仁恭唐藩镇之患,卢龙一道称最强者,以瀛、莫南下,易、定、镇、冀不得不避其锋也。朱全忠欲吞幽州,先争瀛、莫。及晋人取燕,既得瀛、莫,而刘守光不旋踵亡矣。
石敬瑭借契丹之兵灭后唐,建立晋国。以燕云十六州(包含瀛、莫二州)割让契丹,自称儿皇帝。
石重贵即位后拒不向辽称臣,契丹军攻打后晋,两次南下,接连受挫。
第三次,耶律德光指使赵延寿及瀛州刺史刘延祚诈降,诱后晋出兵接应。晋出帝(石重贵)不辨真伪,即命杜重威进取瀛(今河间)、莫(今任丘鄚州镇),想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后杜重威兵败投降,契丹军乘晋后方空虚,挥师南下,直入汴梁(今开封)。出帝石重贵投降,后晋灭亡。
燕云十六州形势图石晋以瀛、莫入契丹,河北之衅,曾不逾时,甚且饮马河津,毒流汴洛。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北伐幽燕,想要夺取燕云十六州。大军所至,益津关(今霸州)瓦桥关(今雄县)莫州(今任丘北)瀛州(今河间)归降。并攻克易州(今易县),以瓦桥关置雄州、益津关置霸州。
后攻下固安县,想要进攻幽州,突发疾病,回师。三州、三关的收复,为以后北宋的对辽的边境防御做出重大贡献,北宋北方边防得以稳固!
五代周瀛洲及周边地图周世宗惩其弊,力战以复关南,戎夏之防,藉以少固。
宋朝为防止辽军铁骑长驱直入,兴修塘泺。
当时自雄州向东至海,屈曲几百里,有无数深浅、大小不一的淀泊(宋称塘泺),并沿线派兵驻守。为了保证军队的粮饷供给,实行屯田戌边的政策,利用池塘水泽、筑堤蓄水,开垦农田。除了保证粮食供给之外,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奔跑冲突。
白洋淀后在瀛洲(今河间)置高阳关路,为抗辽的边境重镇,为河北四安抚使路之一。辖境相当今天津市、河北容城以南,白洋淀、武邑、南宫、清河以东和山东武城、无棣两县。
北宋河间及周边图宋人因之,兴塘泺,列军屯,尝为重镇。
宋徽宗赵佶,在辽衰落之际,采取联金灭辽的战略,与女真结“海上之盟”。想要夺取燕云十六州。
后宋金交恶,靖难之变起,金军围汴京(今开封)。胁迫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议和。可见河间的重要性,占河间有利于金军挥师长驱直入(前面说了河间之地有塘泺屯田之阻)。
及女真肆恶邀盟割地,则首及关南,知其利于深入也。
前文保定府说了,成吉思汗北面攻打居庸关,南面打紫荆关,对燕京成合围之势!遂分兵三道,横扫两河、山西、辽西等地。
中路军由成吉思汗派拖雷及木华黎将之,取雄、霸、莫、安、河间、沧、景、献、深、祁、蠡、冀、濮、开、滑、恩、博、济、滨、棣、淄、潍、登、莱、沂、泰安、济南、益都等郡,所过之境,人民尽遭涂炭。
蒙古三路之中军、右军进攻示意图而河间之地是燕京的的物资储备之地,也是漕运的必经之路,河间诸郡的残破,使得金中都燕京无法维系下去。之后金宣宗迁都汴京,此为后话!
蒙古攻金燕京,分军大掠瀛、莫诸州,所至残破。燕京资储,以关南为根本,自是公私耗竭,国无以立矣。
元朝末年,毛贵(红巾军刘福通部将领)率军北上,直趋大都,入河北,攻下清(今青县)、沧(今沧县)二州,进抵长芦镇,元大都岌岌可危!可惜粮草难以为继,遂班师回山东。
影视剧中的毛贵元末,群贼毛贵等由清、沧而北,趣河间,逾直沽,元祚遂岌岌焉。
明朝大将徐达北伐,沿运河水路两军,攻下长芦(今沧州)、青州(今青县及静海等地),进至直沽(今天津),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大都城下。(长芦、青州当时属于河间府)
明初,大军北伐,舟师、步骑皆自河间而进,直薄元都。
到了靖难之役,燕军与南军激战河北,东征西讨,河间之地为南北军队的中央孔道,李景隆换帅耿炳文就曾于河间驻扎,为军事重地。
靖难之役地图及靖难之师,东西驰突,河间每为孔道。至枪四起,戎马生郊,而筹国是者,若未遑措意于河间也。谓之何哉?
以下是对河间战略地位的总结:“京师之南府,天下之津途”
说者曰:郡境陂泽沃衍,宜于耕植。宋人屯田关南,岁收数倍。且地滨沧海,盐鹾之利,军府所资。又舟车通利,四方供亿,皆取给焉。诚京师之南府,天下之津途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