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高适(约年-约年),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苍凉。
01《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逢旅馆意多违:这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在旅馆相遇的情景,以及他们心中的矛盾感情。旅馆是临时的住所,意味着他们不久就要分别。违,是徘徊不舍的意思。意多违,就是说他们的心意很难割舍,既有相逢的喜悦,又有离别的忧伤,百感交集。
暮雪初晴候雁飞:这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的时间和环境,以及他们的寄托和期待。暮雪初晴,是说傍晚时分,大雪刚刚停止,天空放晴。候雁飞,是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大雁从北方飞往南方,寻找温暖的地方。这里暗示了友人的归程,也寄托了诗人的祝福。这两句话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北方冬日的苍凉而美丽的画面,为送别增添了一种诗意和情趣。
主人酒尽君未醉:这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送的方式和心态,以及他们的交流和互动。“主人”是诗人自称,表示他在旅馆中设宴款待友人。酒尽,是说酒已经喝完了,也暗示了送别的时间已经到了。君未醉,是说友人还没有喝醉,也表达了友人的不舍和留恋。这句话既反映了诗人的热情和豪爽,也显示了友人的清醒和淡泊。
薄暮途遥归不归:这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相别的时刻和境况,以及他们的提醒和询问。薄暮,是说天色已经很晚了,也增加了一种离愁的气氛。途遥,是说友人的路程还很远,也暗示了他们的相见无期。归不归,是诗人用一种诙谐的语气,问友人还要不要回去,既是一种关切和催促,也是一种希望和挽留。这句话既体现了诗人的坦率和诚挚,也透露了诗人的留恋和不舍。
这首诗是高适在旅馆遇见故友李少府,临别时写下的一首送别诗。诗人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他们相逢相送的情景和心情,表达了他们深厚真挚的友情,以及对彼此的关切和祝福。诗中充满了诗意和情趣,后两句尤其以诙谐的语气,见出诗人的风度和气魄,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不尽之意。这首诗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也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02《送魏八》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这两句写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沽是买的意思,淇上酒是淇水卫地出产的美酒,驿前舟是驿站前的船只。诗人事先买好了淇上酒,然后和友人一起乘船在淇河上泛舟,饮酒送别。这里的“更”字有加重的意思,表示诗人的殷切和诚挚,也暗示了他们的友情已经历了多次的相聚和分别,这次是最后一次。这两句用了平淡的语言,却表达了深厚的感情,也描绘了一幅秋日送别的美丽图景。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这两句写诗人送别友人的心情,惜是留恋的意思,故人是老友的意思,嘶是马叫的声音,马愁是指马儿因为分别而发出的哀鸣。诗人既留恋老友的离去,又怜惜马儿的悲哀,表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和对马儿的同情。这里的“复”字有再次的意思,表示诗人的心情已经多次变化,从欢乐到悲伤,从送别到回忆,从人到马,都充满了不舍和哀怨。这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马儿的嘶声和诗人的心声相联系,增加了诗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这两句写诗人送别友人的背景,云山是指淇河两岸的山岭,行处是指船只行进的地方,合是指相遇的意思,风雨是指秋天的天气,兴是指感兴,感怀的意思,中秋是指农历八月十五的节日。诗人的船只行进在淇河上,两岸的山岭被乌云笼罩,风雨交加,正值中秋之际。这种景象引发了诗人的感慨,他觉得这是一种与友人相逢的巧合,也是一种与友人分别的悲凉。这两句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云山的相遇和风雨的凄凉,以及中秋的团圆和友人的离别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孤寂和无奈,也增加了诗的意境和气氛。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这两句写诗人送别友人的忠告,此路是指友人即将走的路,无知己是指没有志同道合的人,明珠是指贤才,暗投是指随便投靠的意思。诗人劝告友人,这条路上没有真正的朋友,不要把自己的才华和志向浪费在不值得的地方。这是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期望,也是他自己的人生观和政治理想,他认为贤者应该择主而仕,不要为了权力和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友人比作明珠,把不合适的主人比作黑暗,表达了诗人的高尚和坚定,也体现了诗人的气节和风骨。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高适在淇水卫地送别友人魏八时的场景、心情、背景和忠告,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不舍和惜别之情,也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政治理想,他认为贤者应该择主而仕,不要明珠暗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