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赐英华,

栉风沐雨走平山,

三支纤笔谁与比;

大地生豪杰,

沟沟岔岔尽故事,

六十万字书纵横。

——祝贺《光辉的印记-平山红色村庄》出版张志平

新书出版

《光辉的印记——平山红色村庄》,是石家庄学院康小莉教授主持,郑建敏、胡利敏、樊晓敏等共同编著,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书。这本书从年开始策划编写,记录了平山县61个红色村庄的故事,阐述、传扬了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坚韧与伟大。在编写过程中,编写团队不单单在文史资料行间徘徊,更是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沟沟岔岔,用心去触摸这片浸染着血与泪、悲壮与荣光的平山土地。她们是珍贵历史的拯救者和记录者。

谨以此书,献给这片平凡而又伟大的土地!

谨以此书,献给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牺牲的前辈!

谨以此书,献给在这片土地上无私奉献的平山儿女!

——康小莉

目录

英雄的81个“不知道”——柏叶沟村

培育人才的摇篮——柏岭村

兵工生产的基地——北冶村

小山村里开大会——北苍蝇沟村

艺术与战争交织的乐章——陈家院村

山崖下的永久记忆——曹家庄村

农户里的“医院”——常峪村

建章立制迎解放——东冶村

血火炼成大枪班——东回舍村

“国际饭店”——吊里村

中央社会部驻地——东黄泥村

“隐形”的战场——东岗南村

中央妇委驻地——东柏坡村

“小边区”——封城村

“游龙”畅游深沟山谷——滚龙沟村

“圣地玫瑰”——郭苏村

沕沕流水红色情——沕沕水村

物华天宝藏水底——洪子店村

照片上的“医院”——花木村

两位首长的挂念——韩丁村

第一二〇师部驻扎地——会口村

星星之火燃平山——霍宾台村

…………

平山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纺线支援八路军(年河北平山)

采访手记:

年10月《光辉印记——平山红色村庄》(河北人民出版社)一出版,平山村庄考总策划张志平先生对此书很为看重,先生反复叮嘱我好好看看这本书,并委派我采访此书创作团队并进行推介。接到任务后,我连夜拜读,深为此书的厚重和丰富而吸引。很快电话采访了团队主持人康小莉教授和团队成员胡利敏老师,深入了解了他们五年多来艰辛而又充满收获的创作历程。

康小莉,教授,法学硕士,石家庄学院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7部;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曾获石家庄市首届教学名师、石家庄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研究成果曾获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一、三等奖。

胡利敏,年生,河北景县人,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副教授,法学硕士。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近年来参与编著了《平山一追寻即将逝去的记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光辉的印记一平山红色村庄》等多部著作,石家庄市首届教学名师。

樊晓敏,历史学硕士,籍贯行唐县,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主持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参编著作5部。爱好写作,现为自媒体签约作者,采访过著名导演李杨、关正文、贾樟柯等,发表文章四十余篇,多篇文章10万+。

历时五年多,创作路上风雨无阻

胡老师介绍说,年,在康小莉提议筹划并参与完成《平山——即将逝去的记忆》一书后,在此书著述过程中,他们深感平山这片热土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历史宝藏,因为平山这片土地上承载了太多闪光的故事,埋藏了太多的血泪,这些故事有的保留了下来,然而更多的却随着历史的流逝,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应有另一些本该记念的人和事值得挖掘、整理。抢在历史之门关上之前去书写与记录,是研究学者应承担的责任。于是,在石家庄学院校党委和校领导的支持下,在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建敏的带领下,由康小莉老师组织胡利敏、樊晓敏、李丽华、云书海等几位老师于年再度出发。

因为团队成员中多数老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只有在课余时间完成查阅文字资料、寻访当事人及知情人等任务。也正是因为时间有限,所以不管是刮风下雨、亦或是大雪严寒,都无法阻挡老师们去寻找的脚步。平山多是山区,道路崎岖,在雨雪天气时,道路更是恶劣到难以想象。曾经有一次,正是雨天,康小莉和胡利敏到罗万村采访,走到村口时发现进村必经之路上堆着一大堆沙石子,紧邻道路一侧就是悬崖,狭窄的山路又不允许掉头或者倒车,着实难倒了负责开车的胡利敏老师。她回忆说当时她强制康小莉老师下车,抱着至少有人可以及时求救的想法,硬是把车有惊无险地开了过去。她笑称,这只是她和康老师一起经历过的惊险事件中的一件而已。他们常常是因为对着地图寻找村庄,结果走很多冤枉路致使天黑还在路途,在狭窄的公路上开车穿梭很是提心吊胆;常常到一个村庄想找当事人和知情人,结果是因为在地里干活,亦或在县城、省城居住,亦或在乡镇等外地开会等到天黑或者不能如愿……。五年多的时间,上百个村庄的走访,本著述的文字参考资料,几百位受访人,最终凝聚成了这本六十多万字的著作。

是作者也是读者,采访中经历一次次洗礼

团队主持人康小莉是平山人,她的爷爷奶奶都是年入党的老党员,爷爷是平山县著名烈士韩增丰的表哥,曾是光宇乡第一任党总支书记,爷爷在世时常讲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她说当用脚用心去丈量故乡的沟沟坎坎的时候,仿佛她的前人就在与她同行,让她更懂了了当初他们的选择和抗争,悲壮与荣光。在编写过程中,编写团队既是作者,也是读者。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文献资料,用心和真情触摸那段过往,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也曾有过焦虑,甚至几近抑郁。胡利敏老师讲到,当自己在接触到平山惨案资料的那段时间,当想起那些有血有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追求自己崇高的革命理想义无反顾献出生命时,她们的心都在滴血,甚至几度落笔方能继续。

为了尽可能弄清每一个历史细节,在每一个村庄,他们都问遍了有可能知情的每一个村民,已不在当地就设法寻访,他们曾几经辗转,找到在北京的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县第三任县长赵继昌的儿子赵裕民老人;采访到了戎冠秀的孙女李秀玲;采访到著名战斗英雄邓仕均之子邓其平……。特别是对赵裕民老人的采访,让他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洗礼,赵裕民刚满月时就被寄养在平山柏岭村封姓的普通农民家中,在日寇扫荡的时候,村民及养母拼命保护赵裕民才保住了命。胡老师说,这位养母就是平山千千万万母亲的化身,她们心中有着坚定地信念,拼死去保卫革命的后代,革命的火种。共产党保护老百姓,老百姓保护共产党和革命的后代,这不正是军民一家的生动写照吗?这不正是历史选择共产党的明证吗?这位赵裕民老人后来在北京一家科研单位工作,一直心系平山,放不下平山的养父母,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山水灾的时候她特意回到平山,捐钱捐物,用他的话说,平山就是娘,我永远是平山人。

其他的团队成员亦深感在不懈的寻访过程中,让他们更为真实生动地触摸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了这片土地的纯朴善良,洪子店的韩秋生老人冒着严寒带领他们寻访革命旧迹;通家口村封随有老人顶着酷暑赶里路来送资料;卸甲河的赵廷凯老人将自己多年收集的资料无私呈现,等等,许许多多平山村庄里的老人对红色历史的感情和热情总是在感动着她们、激励着她们坚持完成写作。

从上一辈手里接过礼物,珍重的传给后人

在编写团队走访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年轻人对自己家乡曾经的历史一无所知,她们感觉特别的遗憾。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些亲历过历史的老人们,有时在她们再次登门去核实材料时,得到的却是老人已经离去的消息。这让编写团队感受到无比的紧迫感。与现阶段正在进行的平山村庄考项目一样,他们希望从老人们手中接过珍贵的历史记忆,再通过他们的手珍而重之地传到下一代人手中,这也是康小莉老师团队的一个心愿。

胡老师说一位撰写平山县东回舍镇的村考志愿者曾与她有过联系,询问书中关于东回舍驻军的原始资料的出处。她说她非常高兴自己团队的研究资料能够为平山村庄考的工作提供帮助,也衷心地希望平山村庄考项目顺利进行,到时,这必将是又一部留给平山人民的珍贵礼物。

这本书,因为初心,成于初心。

革命前辈的初心,作者们的初心,平山人的初心。

曾在,今在,永在!

后记

在采访的最后,康小莉老师表示,尽管在编写过程中反复修改、校对,仍不免留下了一些遗憾。当她把书敬赠张志平先生后,志平先生在百忙之中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逐字阅读。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你们完成了我多年的一个夙愿。志平先生也就书中的一些问题指了出来,和康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康老师说,她深深地被志平先生的为人和学识所折服、感动,将来也会对这本书再次进行修订和补充。同时,她也感谢广大的读者,感谢平山的人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平山村庄考项目出一份力。

(文/柴婷婷)

上马串古建筑

专家点评:

收到康小莉老师送给我的新书《光辉的印记——平山红色村庄》,一阵欣喜浮上心头。首先要祝贺这本书的顺利出版。几位普通教师,耗时五年多,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完成了这样扎实生动、内容详实的几十万字的著作,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由衷的向她们表示敬意。这样一本书也是我多年来一直期盼的,这本书的出版带给我的有震惊也有感动。这样的创作其中蕴含的艰辛,我感同身受。

这本书有这么几个特点:一、对党史内容的重要补充。平山革命史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有着数不尽的革命故事。我研究平山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了,这四十年间行走过平山的沟沟岔岔,也出版发表过一些东西,但面对平山如此庞大的革命史体量,仍觉得挖掘和发现还很不够。我始终认为,正是这点滴的故事汇聚起来,形成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地域之间的文化汇聚起来,才形成了民族精神。所以我们不能遗忘,不能让历史掩埋在尘埃之中。这本书挖掘了很多非常详实生动的革命故事,还有一些填补了现在党史的空白。康小莉团队编写的这本书是对平山党史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写好村庄考的一本重要参考书。尽管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这本书的重要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使平山革命历史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饱满。远去的历史渐渐露出了清晰的面容,可以触摸,可以交流,时常让我们感动。二、将历史链条拉长。每个村庄的革命故事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其间将近20年的跨度,有的专题从历史事件发生,一直叙述至今,讲述事件和当事人之间联系。经历风雨见彩虹,历久弥新说友谊,也平添了万千感动。三、内容真实可信。这本书的宝贵之处在于内容翔实,有大量的,稀有的资料和细节问世。尤其是年秋日军25路围攻时,晋察冀边区许多后勤机关转移到李台、观音堂、合河口一带隐蔽工作和生产,引用资料可靠,采访亲历者真实,时间人物要素齐全。过去我们党史也有专题调查,但像《印记》调查走访这样完整的也属少见。她们把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亲历者的采访口信,和与之相关的村庄、人物反复比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了青年学者们的深厚功底,学术态度和求实精神。四、调查编写认真。平山县0多平方公里分布着个村庄,这些村庄有的在平原,有的在丘陵,有的在深山。虽然书中只收录了代表性很强的61个村庄,但是编写背后的故事是极为艰难的。康小莉为首的编写团队都是高校教师,能够接触、搜集到大量的前期资料,有了这样细致的前期工作,再艰辛地深入到每一个村庄去走访亲历者、寻找散落的碎片,之后再回到案前,秉承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行研究和整理,这是这本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也让书写团队本身就带上了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这种感情被带入到写作中,也令这本书更有温度,令书中的故事更加熠熠生辉。

这本书也带给我一些思考。我们正在进行的平山村庄考,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作为发起人和亲身参与者,我深知其中的艰辛。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从时间手中去抢回那些珍贵的记忆。程雪莉曾经采访过一个“平山团”的老战士,第一天谈的很好,老人欲言未尽,过了几天程雪莉再去时,迎接她的却是漫天飞舞的纸钱。一个老人走了,就带走了一段历史。随着这些老人的离去,历史之门正在一扇扇的关上,这让我们的工作非常急迫。

我常在想,中国历史上修史记谱的人还是少数人在做,官方又侧重“做大颂德”,而大量的、有碑碣记载的、家谱续世的、口口相传的、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资料,大多散落遍布于千山万壑之间的村庄里。不论大事件小事件,大人物小人物,大遗存小存在,正是这一个个的“小事”,“平山历史”才完整,平山的“细胞”才健全,平山的线路图才清晰。反之,没有这多人的志愿者们在调查走访,没有“康小莉”们专心致志地去寻找去书写。或再过几十年去做这件事,那将是一个什么结果呢?我冒味地质询前人,在中山国以后的二千多年间,平山县的历史为什么如此苍白,有时吝啬的竟没有只言片语,残存的县志也才始于明嘉靖年间。官方未修志,民间也无人记载,这是为什么?现在遇上了好年代,平山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光荣每一个人都分享,而平山光荣的历史也需要大家来担当来书写,尤是平山的文化人更责无旁贷。留住了历史,就留住了根。留住了根,就留下了平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这一点上说,康小莉团体和平山的志愿者们居功伟傲,流芳无限。

专家简介

张志平,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石家庄市中山国文化研究顾问。历史文献纪录片《平山记忆》《中山国》《滹沱记忆》及大型历史文化地理调查工程《平山村庄考》总策划、总撰稿。有研究平山、西柏坡的专著十余部,万字。

村庄考走进杜家庄

给新发现的古石碑拓片

寻访杨家桥九里铺八路军抗战墙报

编辑:柴婷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