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是后人对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敬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董仲舒,广川人也”,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当然枣强县也称董仲舒故乡)。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将儒家文化系统化、实用化的标杆人物。他自幼好学,博闻强记,精修儒学。汉景帝时期,他入朝为官,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大一统”理论,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自此以“大一统”为核心的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余年的思想正统。可以说,董仲舒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中具有绝无仅有的开山鼻祖地位。

而景县作为董仲舒的故乡,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属于远离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偏远之地,但是历史上却是人杰辈出,除了“大一统”思想的开创者董仲舒,还有北齐神武皇帝高欢、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等等,可以说地杰人灵,古韵悠远,直到近日,景县境内还留有汉代名将周亚夫墓、魏晋南北朝士族封氏墓群和北齐高氏墓群,以及著名的景州舍利塔,这些人无不见证了在历史长河中景县的光辉和荣耀。

今天的景县景县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它紧邻山东省的德州城区和河北省沧州的吴桥县,历史上更曾经隶属过沧州和德州,所以在人文和饮食等方面与德州,吴桥没有什么区别。景县的历史虽然较周边的德州、吴桥等地更加荣耀,但是在美食方面却逊色不少,着实没有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名吃。但是在景县民间有一种小吃却历史悠久,而且非常好吃,它就是“景县粉玍大(ge,da)”。

粉玍大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读不出,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美食,但是景县周边,包括德州、沧州的一些地方应该都知道,因为这种源自景县的小吃在周边县市也都有售卖,原来的时候,特别是过年很多农村家里都会买几张,一是为了上供用,二是过年做菜吃,应该说口感非常好,我想这个区域的人,特别是70年代以前的人,一提到这个名字,都会回想起那个美美的口味。

粉玍大其实是一种绿豆面做成的菜肴食材,它是把绿豆面和成糊状,在平底锅上摊成饼,烙一面,待熟后折叠成三角状或四角状,然后采用凉拌、炒、炖等方式食用。据传,粉玍大在景县出现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确切地说,它很可能也是一种随移民搬迁而出现的一种外来食品。

景县处在京南,又在大运河旁,随着元末明初的改朝换代和连年征战,这一代受到很大影响,很多民众因为战争以及天灾流离失所。再加上后来,燕王朱棣为夺取其侄子朱允炆的皇帝宝座,发起了靖难之役,景县、德州一带更是成为主战场,进一步加重了这一地区的灾难,导致当地民众再一次流离失所。等到明成祖朱棣继位,这一带已经人烟稀少,为了使京南一带重现生机,明成祖启动了向此地的大规模移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据传永乐初年,一群山西移民迁居到了今天景县北部一带。但是这里土地贫瘠,移民们便因地制宜,用绿豆、地瓜粉以摊缶大、做粉皮等买卖为生。他们摊了粉缶大就去附近村镇售卖,因其因做工精细、口感好、分量足,逐渐便远近闻名,自此粉玍大在这一代流传开来。

后来,随着当地一些厨师的参与,这道食材逐渐得到更多应用,并出现了以缶大为主的多种做法,比如在今天景县、德州、沧州一带饭店里最长有糖醋粉缶大、醋溜粉缶大、缶大汤等,这些菜不但实惠,而且口味香美,很受人们欢迎。

可以说,景县粉缶大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的招牌美食,虽然它不及海鲜、肉食那么金贵,但却以独有的亲民味道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或许这也验证了景县先贤悲天悯人的传统。这正是,有些东西不必多多益善,唯精是好,景县一个董子,一个粉缶大足以笑傲天下。(图片源自网络)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