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人高适用苍凉与悲切的文字,写下一首首边塞诗,为我们呈现出了荒凉壮美的塞外风光,以及餐风饮露的军旅生活。他也因此成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然而,打开历史尘封的卷轴,我们会发现,高适那先抑后扬的一生远比他笔下的诗文更跌宕起伏。

l他曾是落魄的官三代,穷的要靠亲戚救济才能活下去;但同时也是草根逆袭的典范,从失意潦倒的白衣到官至三品的节度使,最后成为唐朝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他命运的齿轮,是从哪一刻开始转动呢?他的人生,能够给我们普通人哪些启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高适吧。

01.年近半百,入仕无门

l公元年,高适出生于沧州渤海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景县。其祖父高偘是高宗时的名将,曾经生擒突厥可汗,立下赫赫战功,官居正三品;父亲崇文则一生不得志,在偏远的广东韶州做长史。

l因此,高崇文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高适身上,亲自教高适诗文和高家枪法。高适从小也“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渴望恢复祖上的荣光。因此,他“耻欲常科”,也就是不屑于走考进士的常道。在唐代,读书人即使通过了科举考试,也不能立即授予官职,不少人高中进士后,仍然蹉跎半生都得不到个低级官职,因此,急于建功立业的高适不打算通过此途径入仕。

l公元年,20岁的高适来到了繁华的长安城。他意气风发,希望能够通过权贵引荐,快速谋取功名。“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l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就像电影《长安三千里》中说的那样,“在长安人的眼里,渤海高家已经没落了”,加上此时高适毫无名气,自然是四处碰壁。长安虽大,却没有他的立锥之地,第一次求职之旅黯然收场。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9%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