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运河,从景县第二屯、吴桥第六屯两村中间通过。一个摆渡口两只船,接送着两岸客。上了东岸再下坡,道北有座玉皇阁,它建于清朝末,已有多年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才断了香火。
相传,在清末,有一姓王的道士,在此经过,耳闻目睹虫鸣鸟唱,河水潺潺,水碧林翠。遂决心在此建阁定居。于是,便四处化缘,八方求助,黎民百姓感其虔诚,念其志坚,纷纷施舍捐赠,聚银千两。由一名付师傅带领本屯工匠建筑施工,塑像及彩绘由远近闻名的本屯工艺巧匠李怀德完成(年病故),两年时间建成了这座玉皇阁。
这里是道教庙宇,坐北朝南,北倚高地,西靠运河,交通方便,环境幽静。这是一座规格不大,但造型别致的阁楼。为传统的坯砖木结构,大门临道朝南,青瓦盖顶。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巍峨壮观。分上下两层,下层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塑像,四壁画的是十殿阎君。上层是阁楼,正中供奉着玉皇泥塑贴金像,左有金童,右有玉女。站立的塑像有托塔李天王、雷公电母、哼哈二将,一个手举太阳的,一个手托月亮的。墙上画的是28宿天兵天将,还有五谷杂粮,水果蔬菜。画工精细,栩栩如生。院内外松柏参天,一搂多粗,槐树树杈四展,绿荫遮天,犹如巨伞。
据传说,不久从神奇的大运河上游漂来两口大钟,一铁一铜,互相碰撞,发出响声:“丁当丁当,丁当丁当,我去第六,你去东光”。果然,那口铁钟停于第六屯岸边。人们闻讯赶紧捞上来,有1人高,斤重。抬到玉皇阁,悬挂在院内西侧一棵柏树枝上。一敲嗡嗡响。全屯听得到。后来,其他枝干枯了,唯有挂钟的树干越来越粗壮,绿叶繁茂。
阁内有位道士,待人和善,都称他鲁师傅,会医术,看小孩病最拿手,全屯及附近村的孩子有病都愿来找他看,服他几包药便好,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
庙前有一韩氏人家,兄弟5个,老二韩连明被鲁师傅收为道徒,鲁师傅为他娶了媳妇于桂兰。鲁师傅渐渐老了,韩连明赡养并送终,他也于年因病去世。
玉皇阁直到新中国建立时仍保存完好,本村魏宝海在日本学的西医外科,回国后,首先在这里开设了小诊所,为乡民看病,和鲁师傅一样,受到欢迎。到了年文革时,庙被拆除,而那口大铁钟也无影无踪。现在只有道南那棵令人喜爱的名树——龙爪槐,却长得郁郁葱葱,迎送着老朋新友。它是当年外地道友送给鲁师傅并由他亲手栽植的,已有一百多年的树龄。七十年代,韩连明建造新宅时,把它圈到了自家院里,如今树干足有电杆粗,树高4.5米,冠幅9米,枝干弯弯曲曲,如龙似蛇,煞是好看。实在难见,乃一盛景,不断有人前来“探亲”。
正是:痛回首,忆当年,庙遭毁,僧走远,松柏无,钟不见,给后人,留遗憾,龙爪槐,做纪念,但愿它,永陪伴。41年前,由此树西南高枝,剪取接穗嫁接一株。经过多年盘扎整形,长势优美俊俏,初具母树雏形。现定植于吴桥杂技学校后院。不断引起游客赞赏。正宗龙爪槐,今日留后代。
第六屯位于吴桥县西南角,是县域内最大的自然村,已有年历史,最初叫高岗场。现有人口2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已划分4个行政村。
清末民初,方圆百里,第六屯远近闻名,村大人多,民风淳朴,紧靠运河,交通方便,街面繁华。除玉皇阁外,还建有关帝庙、吕祖庙、娘娘庙、真武庙、三官庙、白衣观音庙、土地庙,共八大庙,尊尊佛像神像塑造高大精美,善男信女不断,庙内香火较旺。
文/《村庄杂谱续》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