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山西省省会,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太原盆地,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太原市境总面积平方千米,总人口万,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年建城史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

迎泽公园

一、历史沿革

1、商为唐国,西周为北唐,春秋为晋阳邑,以晋水得名。战国属赵,曾为赵国都。

2、秦王政元年(前年),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西汉因袭。东汉至北魏为并州、太原郡治。北齐河清四年(年)移晋阳县于汾水东,武平六年(年)于晋阳县旧城置龙山县。

3、隋开皇十年(年)改龙山县为晋阳县;改晋阳县为太原县。隋末移入并州城,同为并州治。唐长寿元年(年),一作天授元年(年)建并州为北都,神龙元年(年)罢;开元十一年(年)升为太原府,建北都;天宝元年(年)改称北京。五代后唐以太原府为西京,又改称北京。北汉割据,建都于此。

4、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年)平北汉,毁其城,废晋阳、太原二县,另置平晋县于故城东北,置并州于榆次县(今区),七年移阳曲县自三交寨(今太原市西北十里铺)于唐明镇(今太原市区),又移并州来治。嘉祐四年(年)复升并州为太原府,为河东路治。金为河东北路治。蒙古太祖十三年(年)置太原路。元大德九年(年)改冀宁路。

5、明为太原府治,山西省会;洪武四年(年)移平晋县于汾水西故晋阳城南,八年改名太原县,治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清因之。

6、年废府留县,仍为山西省会。年设太原市政公所。年设太原市。年太原县改名晋源县。

7、年解放后,太原市成为山西省省会。年原属汾阳专区的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年原属忻县专区的阳曲县和原属榆次专区的清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年复设阳曲(驻黄寨镇)、清徐(驻清源镇)两县。年吕梁地区所属的娄烦县划归太原市。

二、地名来历

太原之名取于《尚书·禹贡》“既修太原”一语。据《尚书大传》:“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可见“太原”是以当地地形而得名。

三、著名景点

1、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2、龙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元代(公元~年)道教石窟群。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龙山山顶,主窟开凿于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年)。共8窟,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

3、晋阳古城。即太原故城,始建于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焚毁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最早见于《左传》鲁定公十三年“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历史上晋阳城军政地位特殊,曾作为赵国初都、汉晋干城、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北京而享誉江河南北。

4、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背依太行群峰,四周松柏拥翠,殿宇轩昂,双塔耸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历史人物

1、廉颇,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战国时赵国将领,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

2、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名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侦探家。史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民间誉为“唐祚之匡俊之臣”。

3、刘知远(—),其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五代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年称帝建立后汉,改名刘暠,庙号高祖。

4、杨延昭(年-年),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自幼随父杨业守边关,屡胜辽军。历任景州(河北景县)知州、保州(今河北保定)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高阳关(河北高阳东)副都部署,他守边关二十余年,枕戈待旦,号令严明,同士卒共甘苦,深受军民爱戴。

5、罗贯中(—),名本、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冀宁路清源县(今太原市清徐县)人,中国古代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三国演义》、《水浒传》(与施耐庵合作)的作者,章回小说的鼻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