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像

衡水:传承文明五千年

作者:楼听雨

若干年前,衡水军分区有一位朋友,老家在四川的深山里。他告诉我,来衡水当兵后,第一次回老家探亲时对父亲说:我当兵的地方,走一天也看不见山。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的父亲,听后居然打了他一巴掌:当了几天兵学会胡说八道了,天底下有走一天也看不见山的地方吗!

天底下真有走一天也看不见山的地方,我的家乡衡水就是。

这个既无名山也无碧海的纯平原地区,却有着久远并且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有着深厚并且令人引以为傲的文化。

春天,衡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文华衡水”展览,大气磅礴、底蕴深厚,轰动京华,为展示衡水形象谱写了余韵悠长的一曲。秋天,衡水又举办了“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衡水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把衡水发展脉络梳理得如此清晰,而且资料翔实,极富感染力。我赞成《衡水日报》记者韩雪的话:如果说上半年在国博举办的“文华衡水”展是“浓缩版衡水通史”,那么,这次70年成就展可谓“精华版衡水当代史”。

如果把两次展览比喻为挖掘,它们挖掘的是光耀古今的文化矿藏;如果把两次展览比喻为火把,它们点燃的是衡水人的自信与自豪。

01

家乡重文化,代代有名人

中华民族自称华夏,一个重要的来源是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奴隶制王朝叫夏。夏朝传到太康这一代,曾被东夷的后羿打败,这便是“后羿代夏”。后羿麾下有“四大贤臣”,为首的叫武罗,武罗的封地就是武罗国,沿袭下来,逐步演变成武邑。《路史·国名纪》中说:“世本云,夏武罗国,冀都之武邑。”我们民族的历史悠久,区划和地名的历史自然也悠久,但是真正悠久到夏代就有,并且绵延不绝、传承有序,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也不多。而历史证明,衡水一带在夏朝就属于夏的版图,是华夏的起源地之一,华夏之光已经照耀了衡水多年。作为华夏子孙,衡水人为传承华夏文明接续奋斗,并且代代名人辈出,贡献卓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曲大气磅礴、苍劲雄浑的《敕勒歌》至今仍然受到世人的推崇,是公认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历史上最早记载《敕勒歌》的是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齐书》,《北齐书》的作者就是安平人李百药,准确说是李百药和他的父亲李德林。

李德林曾任隋朝内史令,《齐史》编修由他开启,但未能完成。李百药最初也是隋朝官员,隋朝灭亡后归顺唐朝,先后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贞观年间奉唐太宗之命编修《齐书》。在父亲《齐史》的基础上,李百药倾情投入,贞观十年成书。唐太宗对于《齐书》给予高度评价,李百药也因为修史有功,迁任散骑常侍。宋朝为区别于《南齐书》,李百药所编《齐书》被称为《北齐书》。父子两代接力编撰,终于修成一代正史,这也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令人景仰的一幕。

《北齐书·神武纪》以生动的笔触记载了演唱《敕勒歌》的情景:东魏武定四年(公元年)十一月,高欢率军进攻西魏的玉壁城,因为久攻不下而撤兵,高欢身心交瘁病卧晋阳。这时候,西魏又散布谣言说高欢已中箭身亡,“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气氛悲壮。这是《敕勒歌》第一次出现在历史典籍中。

衡水人为民族文化发展的贡献,不止一个第一次。

《昭明文选》收录的《海赋》,是后世见到的第一篇专门描绘大海的辞赋,被公认为同类题材中的扛鼎之作,《海赋》的作者就是晋代景县人(一说枣强人)木华。

唐代辉煌的文学成就,除唐诗之外就是“传奇”。但唐代传奇深受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大都充满怪诞色彩。直到《游仙窟》问世,这一局面才被打破。《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叙述旅途中在一处“神仙窟”邂逅善解风情的美丽女子五嫂、十娘的故事。这是唐代小说第一次由写神写鬼转变为写人。第一次脱去怪诞色彩,转向描写现实生活,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而实现中国文学史上这一历史性转折的就是深州人张鸷。

……

对于儒家思想的坚守和传播,家乡人更是矢志不渝,而且代代有鸿儒。北魏儒学大师刘献之是饶阳人。在南北朝对峙,儒学在南朝几近销声匿迹之时,刘献之在北朝高举儒学旗帜,开馆授徒。“《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生多有疑滞,咸决于献之”。对于儒家经典有不同理解怎么办?刘献之说了算。因此,那个年代的刘献之“四海皆称儒宗”。他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极具特色,比如特别强调“百行孝为首”的理念。宋代诗人林同在题为《贤者之孝·刘献之》的诗中写道:“百行孝为首,诸人傥未知。下帷空自苦,蹑屩竟何裨。”

“百行孝为首”成为中国人践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行为准则。

《北齐书·列传》中说:“通《毛诗》者,多出于魏朝博陵刘献之。”精通《毛诗》的人基本上都是刘献之的学生,这其中就包括渤海人刘轨思。刘轨思的学生中,又有一代大儒刘焯。“刘焯少于河间刘炫结为盟友,同受诗于同郡刘轨思。”

刘焯是武邑人,就是他和刘炫在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足不出户,苦读十年。他的学问确实精到。《北史·列传》记载:时任隋朝宰相杨素,常常组织一些名人大家和刘焯辩论,“每升座,论难锋起,皆不能屈。杨素等莫不服其精博”。“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刘焯是那段中国历史上数百年间最杰出的儒学大家。

那么,刘焯的学生又有谁呢?和孔颖达并列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位的桃城区人盖文达就是。《旧唐书·列传》说盖文达“博涉经史,尤明《三传》。性方雅,美须貌,有士君子之风。”那时候有个刺史叫窦抗,经常召集儒生相互辩论,刘焯、刘轨思、孔颖达这些大儒都到场,盖文达也参加。但每次盖文达发表的见解,都独特而深刻。窦抗很惊讶:这是谁的学生?刘焯说:盖文达天赋聪明,如果一定要问老师是谁,首先是我。窦抗大为感慨:真是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啊!

从刘献之到盖文达,历经南北朝、隋、唐初近年,其中的师承关系非常有意思:刘献之的学生刘轨思,刘轨思的学生刘焯,刘焯的学生盖文达,在这个谱系中,除去刘轨思是与我们相邻的献县人之外,其余均为衡水人。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那个最为动荡的年代,衡水人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儒学传播的重任,为儒家思想的薪火相传建立了不朽功勋。在那样的背景下,这一切肯定不是政府行为,而是衡水人的传统和自觉。

现代安平籍作家孙犁用他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传世作品、并领军“荷花淀派”。把孙犁和他的“荷花淀派”放到历史的天幕上,就会发现从远古到今天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星斗,沿着衡水一路走来的轨迹,形成一条从未间断的星河,灿烂而壮美。

安平逮庄汉墓壁画

02

家乡重担当,辈辈出豪杰

河北安国被誉为“药都”,药都有个药王庙。从电视剧《大宅门》里可以看到,每年安国药市开市交易之前,要先拜药王,那仪式蛮隆重蛮虔诚的!有意思的是,药王庙里供奉的药王并不是安国人,而是东汉时期的一代名将,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信都(今冀州)人邳彤。

河北几乎到处都有“王郎赶刘秀”的传说,甚至许多地名都与此有关。而真实的历史是,当年刘秀率兵进入河北后,第一个打开城门归顺刘秀的,就是和成太守邳彤。算命先生王郎在邯郸称帝之后,全力追剿刘秀,河北多数郡县投降,只有和成太守邳彤、信都太守任光紧闭城门,坚拒王郎兵马。后来王郎大败刘秀于蓟县一带,刘秀的军队损失殆尽,只剩下少数随从侍卫,仓皇逃亡信都。邳彤闻讯,立即派出0精骑,沿道等候刘秀,并护送刘秀到信都,随后又亲自赶往信都。在信都,发生了一场影响中国历史的争论,即刘秀向何处去。多数人认为王郎人多势众,难以与其抗争,只能把刘秀送回长安。邳彤坚决不同意。他力排众议,分析了敌我双方的详细情况,特别是人心所向,恳请刘秀留在河北,继续带领河北军民战斗。刘秀听从了邳彤的意见,这才有了后来的东汉王朝和光武皇帝,也才有了邳彤跟随刘秀浴血奋战的生涯。《后汉书·列传》记述邳彤在信都这场争论中的表现时,由衷赞叹:“语曰‘一言可以兴邦’,斯近之矣!”《论语》中说一言可以兴邦,邳彤不就是这样的吗!

“一言兴邦”作为一个成语尽人皆知,但真正一言兴邦的故事屈指可数。衡水人邳彤一言兴邦的胆识和智慧,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刘秀去世,儿子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明帝为纪念当年与父亲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将,命人在洛阳南宫云台绘制了二十八位功臣像,这便有了云台二十八将。后来云台二十八将被神化,说他们是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这个影响有多久远呢?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亲自为占领南阳写的新闻稿中还说:“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虽然二十八将中北方人加在一起不足三分之一,但衡水人邳彤入选,当之无愧。按照二十八宿的传说,邳彤是天界的翼火蛇翼宿。在天被奉为神仙,在地被尊为药王,这位先贤就出生在我的家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在历史的星空中,“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本来就是为数不多可以和云台二十八将相提并论的英雄群体,李贺的这首诗更是让其深入人心。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六的就是景县人高士廉。《旧唐书》和《新唐书》关于高士廉的描述基本相同:“士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高士廉这个人从小就有度量,而且广泛涉猎文史知识。他不仅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谋臣之一,而且亲自带了一支队伍,操刀上阵。

高士廉孝悌有名。他既孝敬母亲,又疼爱妹妹。妹夫去世后,妹妹处境艰难,他便把妹妹接回娘家来,亲手把年幼的外甥、外甥女抚养成人。他的外甥就是后来名列凌烟阁首位的唐朝开国第一功臣、宰相长孙无忌,外甥女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被誉为千古第一贤后的那位女子。高士廉不仅育人有方,而且慧眼识人。他做主把十三岁的外甥女嫁给十六岁的李世民时,李渊还没有起兵造反,李世民不过一个翩翩少年,一介白衣,但高士廉认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唐朝贞元五年,德宗皇帝觉得有些功臣就是因为立功的时间晚了些,未能进入凌烟阁,所以又选了二十七个人,“图形于凌烟阁,以继国初功臣之像”。这二十七人中名列第二的就是武邑人苏定方,被后人誉为德宗时期的大唐第一名将。作为一代著名军事家,苏定方的杰作包括先后领兵灭掉百济等三国,并活捉了三个国家的国王,这便是史无前例的“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苏定方被称为“灭国大将军”。这样的业绩不仅在唐朝名将中绝无仅有,在历代名将中也难有比肩。更为辉煌的是他率军消灭西突厥之后,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的咸海,国境直抵波斯(今伊朗)。那时候我们和伊朗是邻居,伊朗以东,均属大唐!

遗憾的是,明朝万历之后,在《说唐演义全传》《隋唐演义》等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名叫罗成的小鲜肉,为了反衬罗成的形象,必须找一个够分量的“反派”作为对立面。于是,战功显赫,又曾为窦建德、刘黑闼部下的苏定方便成了首选。这类小说越孳生越多,越写越荒唐。为了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人物,肆意抹黑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不仅历史学家看不下去,连小说家也看不下去了。金庸先生就说过:“《说唐》这样的小说跟历史相去很远,比如历史上苏定方是一个很好的大将,打了很多漂亮的仗。但《说唐》最大的歪曲就是把苏定方这么好的大将军写成坏人,完全不对。”

好在历史不是小说家写的。自唐朝之后,历朝历代祭祀的英雄中都有苏定方。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在《新唐书·苏定方传》旁批注:“苏定方,大将亦名将,年七十六。”

七十六岁那年苏定方病逝于防御外敌入侵的西北边境,至死都在为大唐戍边。

汉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而只要翻开历史,就能感受到衡水人为汉唐盛世所作的贡献,并且不仅仅是把儒学推上至尊地位予以发扬光大,也包括横刀立马,号令三军。这些镌刻在华夏大地上的贡献犹如来自远古的春风,至今吹拂着衡水儿女的心扉。

我们已经习惯了衡水是大儒之乡。但是,诸如云台二十八将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文武兼备,彪炳史册,纵观两千余年的历史,不过就是这样几十个人,真正屈指可数。可就在这寥若晨星的开国名臣序列中,居然都有衡水人,这里面有什么规律?一时难以完全说清,只知道这些衡水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往事越千年。“文华衡水”展览第四章“红色血脉,信念传承”中展出了抗日英雄节振国的照片和介绍。节振国是故城县人,他十来岁跟随父亲去开滦煤矿下井挖煤,抗日战争爆发后,是威震冀东的矿工游击队长,年在同敌人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他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代表的不是同一个时代,也不是同一个阶层。但是,一旦国家有难,自觉匹夫有责、挺身而出、不惧生死的精神,却一脉相承,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我们的脊梁。

故城庆林寺塔

03

家乡重风尚,人人敬英模

年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有三位老英雄作为全国抗战英雄的代表,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三位英雄之中,就有衡水人尹玉芬。

年,15岁的饶阳少年尹玉芬参加了八路军师。那是贺龙的部队。遗憾的是,即使是贺龙的部队也不能发给他一杆枪,想要枪到鬼子手里去夺。尹玉芬硬是用手榴弹敲碎了一个日本鬼子的后脑勺,夺得了一支三八大盖枪。从此,尹玉芬的名字便镌刻在冀中反扫荡、百团大战、延安保卫战等等弥漫着战火硝烟的事件中。著名的蟠龙战役打响后,敌人凭借地形优势,龟缩在碉堡内负隅顽抗。趁着夜色,尹玉芬踩着战友们搭起的人梯攀上碉堡,在用手榴弹炸毁了敌人的机枪后,碉堡里钻出五名敌人包围了尹玉芬。以一对五,尹玉芬毫无惧色,刺刀上下翻飞,五名敌人全部报销。只用了短短十几分钟,尹玉芬活捉敌营长一名、俘虏敌兵25名,缴获机枪一挺,又一次荣立特等功,并升任副连长。

尹玉芬打出了家乡的英雄豪气,他所在的连队,也成为名闻全军的“硬骨头六连”。在延安保卫战庆功大会上,旅政委余秋里把毛主席亲笔题写的“特等战斗英雄”的锦旗授予尹玉芬,并把金质奖章挂在他的胸前。

青山处处埋忠骨。上海的革命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一位武强籍烈士张权。他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战车防御炮教导总队中将总队长,是中国现代机械化部队创始人之一。战车防御炮部队参加了滇缅会战,屡建战功,张权声名大震。在重庆他结识了周恩来、董必武,极为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并接受周恩来介绍的共产党员王亚文担任秘书。解放战争时期,张权按照党的指示,设法留在京沪杭地区,担任了太湖警备区司令和总后勤部中将视察员。他利用这一身份调查了江阴要塞全部江防情况,与王亚文绘成图纸交给上海地下党,对我军攻克长江防线、解放南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上海解放前夕,为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上海党组织任命张权担任起义指挥。后因叛徒出卖被逮捕,受尽酷刑宁死不屈。张权将军官至中将而不贪恋富贵,为追求真理血洒上海滩。

家乡出英雄,更出模范。

劳动模范是一种荣誉,全国劳动模范更是难得的荣誉。但是,在家乡衡水,特别是在历史上属于冀中地区的深州、武强、饶阳、安平一带,集中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实属罕见。

耿长锁就是其中一位。

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站起了耿长锁。为度过灾荒,发展生产,他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联合另外三户农民,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被誉为“社会主义花开第一枝”。耿长锁两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并先后担任过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一辈子保持农民本色,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没有离开过五公村。他一辈子廉洁自律,两袖清风,不沾公家一分钱便宜,哪怕一只瓜、一棵菜。他一辈子信奉“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跟风,不忽悠,一是一二是二。年,面对村村减产的实际情况,耿长锁感觉到我们的管理办法必须改变。他毅然上书中央,提出自己的见解。从《毛泽东年谱》等史料中可以看到,毛泽东非常重视耿长锁这封信。在外出视察的列车上他同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同志谈起这封信,能详述信中的有关建议,并赞扬这封信“代表了农民的要求”。后来,他又把这封信作为一批材料中的第一件,批转政治局常委阅读。现在可以肯定耿长锁这封信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后来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调整产生了积极作用。

周恩来总理说:像耿长锁这样一生不犯错误的人不多。李先念同志更是当面嘱咐河北省的主要领导:河北的事要多同老耿商量商量。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组织妇女挖地道、做军鞋、动员参军、救护伤员,被誉为“冀中平原一青松”的宋欣茹,是饶阳县另一位知名的全国劳动模范。除去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之外,她还曾当选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某些人眼里劳模当代表就是摆摆样子,可对于宋欣茹来说,她把人民代表当做实实在在的责任。每一次开会之前,她都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带到会议上去。“麻野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有的乡亲念叨着这首民谣向她诉说:在外工作的儿女结婚之后,如果夫妻在同一城市工作,便没有了探亲假。探望媳妇可以,探望爹娘不行。对此,宋欣茹深有同感。她唯一的儿子在武汉工作,想把她接到武汉去,她舍不下村里的工作,想让儿子回来看看,可已经结婚的儿子没有了探亲假。于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宋欣茹提出了修改有关规定的议案:应当适当安排已婚干部职工探望父母。国务院接受了这一建议,很快便颁布了相关规定:已婚干部职工每四年可享受一次探望父母的探亲假。当年这项极富人情味的政策惠及了多少人,没有统计过,只知道提出这项建议的,是我家乡的人民代表宋欣茹。

“70年成就展”专门有一章“战天斗地自强不息”,而战天斗地的领军人物就是劳动模范。深州有三位劳模:段家左村党支部书记甄春双,后营村党支部书记刘松林,后屯村党支部书记姚福恒。三个模样不同、性格不同的农民领袖,却带领农民干着同一件事情:战天斗地。姚福恒从开始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终于形成排、灌、路、林配套的平原绿化格局。那时的后屯绿荫掩映,瓜果飘香,是中国农业的一张名片。刘松林从年开始摸索治理盐碱,最终总结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整个平原地区的盐碱治理提供了样本。段家左村是沙质土壤,甄春双面对的是另一种灾害:风沙。年他带领群众筑起两米高、米长的防风墙,把风沙挡在墙外,在墙里面的沙滩上种上小麦。开天辟地,段家左村第一次种小麦。收获时节,村民们高兴地欢呼“共产党万岁”。

这些劳模始终不忘初心,吃苦受累只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干的是改变生产条件的壮举,传播的是党和政府的温暖。

郁达夫先生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而我的家乡历代敬重英雄模范,崇尚英模精神。年9月,“特等战斗英雄”尹玉芬因伤残复员回到家乡饶阳。饶阳人民倾城出动,抬着“人民功臣”的金匾,载歌载舞欢迎他。冀中火线剧社连唱三天大戏,为英雄庆功。县里安排尹玉芬骑着余秋里政委送的战马,披红戴花,走遍全县城乡。那一份风光,远远超过封建社会的“状元夸街”。所到之处乡亲们无不由衷钦佩,无不为之动容。正因为崇尚英模,热爱英模,英模精神无所不在,时时熏陶着家乡,所以家乡英模辈出。

林秀贞,一个普通的名字,一口朴素的家乡话,却有一颗非凡的善良之心,她把六位孤寡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如同父母一般赡养,20年如一日。9年她入选“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从耿长锁、宋欣茹再到林秀贞,他们的人生辉映着家乡,他们的精神滋润着平原上盎然的春意和生机。

……

夜晚,我徜徉在衡水街头。满城欢笑,满城灯火,让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上世纪90年代后期,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旁边一个叫“宇健饭店”的小饭馆,做了一个彩色的灯箱牌匾。夜晚亮灯后,就这一个普普通通的灯箱牌匾,居然引得市民驻足观看,甚至有人三五成群地在那里指指画画,因为那是衡水市区唯一的灯箱牌匾。而今天,不论是驶出高速公路之后迎宾大道上那气派华贵的玉兰灯,还是市区五彩变幻的彩虹灯,那一座座用赤橙黄绿的光线勾勒出的建筑轮廓,那一处处别出心裁的店铺牌匾,要么流光溢彩,要么秀气温馨。光明和色彩融汇在一起,装扮出城市明亮而绚丽的夜景,真的是换了人间!照明就要用电,衡水城区用电的历史始于年,那年6月建成的第一家发电厂叫“衡水专区电灯公司”,装机容量75千瓦。而去年,衡水全社会用电达到.千瓦时。用电量是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这个数字中包含着发展、包含着活力、包含着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我的家乡地处平原,这一地理环境不可改变,但家乡的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在冲出平原,昂首崛起。

年积淀,70载发力,奔跑吧,衡水!我的家乡。

衡水夜色摄影:陈康陈月振

来源:衡水日报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