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简介
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木质刚卯一枚(简号Ⅱ90DXT③:76ABCD),形状为长方体,顶部有一小孔贯穿至底部,小孔处原有系绳,现无存,长2.9厘米,宽1.5厘米,厚1.5厘米,红柳材质。刚卯前后左右四面皆有文字书写,内容是汉代刚卯辟邪的文字。文字为汉代流行的隶草,每面书八个字,分作两行书写,字距相等。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阅“牍”延伸
鬼神冥漠不可诘
刚卯是汉代人佩戴于身,用以驱逐疫病的护身符。刚卯一名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引服虔注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寸,广一寸,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后汉书·舆服志》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上合丝,乘舆以滕贯白珠,赤罽蕤,诸侯王以下以綔赤丝蕤,滕綔各如其印质。”从上面两条引文可以看出“刚卯”是汉代人在正月卯日制作,长三寸(6.93厘米),宽一寸(2.31厘米)。其材质多种多样,有玉质、金属、木质,刚卯中间的小孔就是穿系革带用以佩戴在身的。从《后汉书·舆服志》来看,汉代人佩戴此类护身符实际上有两种,这在出土的实物中均有发现。两种护身符分别是“刚卯”和“严卯”。另外,还记载了不同阶层的人物所佩戴“刚卯”的不同形制,由此可以看出“刚卯”作为护身符发端于西汉时期,至东汉时“刚卯”的佩戴已经具有了制度化、等级化的倾向。这一方面体现出此类护身符得到了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家政权已经将此物纳入到了国家信仰体系中,从而使其制度化。
居延汉简.1,木质刚卯
图源《居延汉简》
“刚卯”的文字一般都是五六十字以内的韵文。从内容上来看,就是借助“帝”、“祝融”、“夔龙”等传说中神话人物的神力来厌劾疫鬼,驱除邪恶,以祈求在生活中获得平安和健康的美好愿望。“刚卯”铭文一般作:“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敢我当。”铭文大意是讲正月卯日刻佩此物可以消尽殃咎,此物像具有灵力的武器“殳”一样震慑四方。此物四面象征赤青黄白的四色,四色所代表的四帝可以担任驱逐邪恶的大任。四方帝命令火神祝融将“刚卯”驱邪的方法教授给夔龙。不论是什么样的疫病和瘅病,均不能抵挡这刚卯的威力。当然有些“刚卯”铭文后面还有“挡我者死,见我者亡,长乐未央”这几句,这三句更明显的具有厌劾妖物的威力,还有着古人对生命长寿,欢乐永存的美好向往之情。“严卯”的铭文与“刚卯”铭文大致相同,只是把铭文中的“刚卯”替换为“严卯”。
《山海经》中的“夔”
图源《山海经校注》
在理性知识尚不发达的汉代,当时人在生活上拥有着种类繁多的禁忌。例如出行,现在我们可以乘坐高铁、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到达目的地,我们对未知地区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和丰富。然而汉代的民众或许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自己的乡里,除了服兵役和移民实边等政府强制力的人口迁徙之外,当时人对不熟悉的地域往往有着强烈的恐惧。在汉代人眼中,高耸的山峰、谧静的森林、幽深的峡谷、湍急的河流都由众多的鬼神精怪所掌控,它们有可能给人带来便利,抑或是带来灾殃。但是古人面对这些不可预知的危险想到了属于自己的解决办法:一种是祠祝,也就是以祭品来笼络鬼神精怪;另一类便是厌劾,就是借助更高级的神力,使用严厉的话语来咒骂或威胁鬼神精怪,让它们不敢轻举妄动。“刚卯”和“严卯”所体现的便是,用第二种方法来规避风险。
图1:玉刚卯,河北景县广川乡后村东汉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图2:玉严卯,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甘泉东汉二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通过与传世文献和其他出土“刚卯”铭文的对读,可知悬泉置出土的这一枚“刚卯”中的“零”、“冲甬”、“单”分别是“灵殳”、“祝融”、“瘅”的音近假借字,其中的“瘅”即古代医书中的“瘅病”,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黄疸病”。悬泉置出土的这一枚“刚卯”,我们推测它是属于某一戍卒的物品。或许他从外地征发来到悬泉置,面对着陌生的地域,茫茫的戈壁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匈奴军队,可以想象他内心的惴惴不安。也许在此时,这枚“刚卯”会给他的带来些许的心灵慰藉吧。(甘肃简牍博物馆)
《山海经》中的“祝融”
图源《山海经校注》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年。
2.[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年。
3.简牍整理小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〇九《居延汉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年。
4.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