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骜不驯的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屡屡泛滥成灾。见之于史料的大小决徙达一千五六百次,仅大的改道就有二十六次,下游故道呈扇面形摆动。尧舜时代,河水肆虐,多年无治。大禹率民众跋山涉水,凿石泄洪: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尚书·禹贡》
这里所说的积石,是指甘肃的积石山。龙门在山西。降水,即到了河北,流经今涉县、成安、肥乡等处。大陆,即古代大陆泽,在今隆尧、巨鹿、任县之间。再往下游就分流入海。这就是所谓九河。
九河故道之说,在今海河流域各县市的方志里都有提及,又称九河下梢。九河的名称和位置其说不一。按《尔雅》所列九河为:鬲津、钩盘、絜、简、胡苏、覆鬴、马颊、太史、徒骇。
清康熙皇帝做过一篇《九河故道》,称“九河故道不出沧、景(景州,指今衡水市景县)二三百里间也”。据今人考证,九河位置在今天津至山东德州之间,九河为泛指,不止九条河流。
南宋以前,黄河之尾就在这一带上下摆动。东周周定王五年(前)秋,黄河在宿胥口溃决,“北徙合于徒骇”,大致于今德州经东光、南皮、沧州东至南大港入海。西汉武帝元兴三年(前)五月,黄河在濮阳瓠子堤决口,夺泗入淮,北流遂断。到了元封二年(前),瓠子决口堵塞,“导河水入渤海”,回归二十多年前的故道。此后不久,“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导水北行,径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以上引自民国《沧县志》)
北宋庆历八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决口北流,经今大名、清河、枣强、冀县、献县、沧州至青县合于御河入海。
御河指今南运河。隋炀帝大业四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渠成之后,隋炀帝乘龙舟巡行涿郡(今北京市),遂将永济渠称为御河。因该段原古河道淇水,源出春秋时的卫国地,故又称卫河。清初,卫河、御河之称并行。后来因相对于北运河,而将天津海河以南至山东省临清一段称作南运河。
北宋一朝,黄河又在渤海沿岸小范围改道五、六次。南宋建炎二年()冬,为阻止金兵南进,宋朝的东京留守杜充决开黄河,自泗入淮。至此,黄河不再流经沧州。
到了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又改道北徙,由山东利津入海,才形成了现代的黄河河道。沧州一带只留下一段九河故道的历史。
参考书籍:《尚书》《尔雅》
作者:李忠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