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县留智庙镇甘官屯发现清康熙三十年岁贡生张国鼎大墓碑文物日前,从景县文物保护部门获悉,该县文广新局文物保护人员在留智庙镇甘官屯村干部的协助下,新发现并挖掘出土一通清康熙三十年所立大墓碑文物,为丰富古景州历史,提供了新的历史文物佐证。该墓碑碑体高厘米,宽68厘米,厚20厘米,底座丢失,加上底座应有2米以上,材质为通体花岗岩石质,表面光滑平整,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墓碑正面鎏刻的书法极佳的古典字体。经文物专家研究,大墓碑正面鎏刻三竖排共31个字,第一竖排字体小,字类似抬头,共13字:“康熙叁拾年岁次辛未孟秋之吉”;中间竖排为特大字体,共11字:“皇清太学生友彝张公之墓”;第三竖排落款小字共7字:“男张霱张霨奉祀”。经景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永华等人查阅《民国景县志》记载的明清“科名表”,这个康熙三十年(年)的墓碑主人为“皇清太学生友彝张公”,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在古景州号称“南张”的“景州枣林张”九世岁贡生张国鼎(字友彝)的墓碑。《景州志》记载进一步表明,张国鼎系“枣林张”八世明朝万历癸丑科(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年)进士,曾做过明朝太仆寺正卿,资治尹,诰授大中大夫(正三品)的张文熙的次子,并且,在《景州志》卷十的“仕进”篇第“九十”页,明确记载有张国鼎(字友彝)的名字。立碑落款的张国鼎长子张霱是附监生,次子张霨在《景州志》“科名表”上记载为“癸酉科(康熙三十二年,年)武举人”。按照《景州志》提供的墓碑主人张国鼎是“枣林张”九世后裔的线索,景县文物历史研究专家们又专门查阅了起源于明朝永乐二年(年),已历八版六百多年的“枣林张”年刊刻的《张氏族谱》,发现记载如下:“文熙次子,国鼎,字友彝,岁贡生,配祁氏,子霱、霨……”《张氏族谱》成为与《景州志》记载相互验证历史的难得的古典文献资料,难怪有文史专家说,老族谱是继地方志之后验证地方历史的最重要历史文献之一。曾经出版过《景州笔谭》《景州史苑》以及《历史的天空—景县古代墓志释读》的景县文史专家、原县政协主席邓文华的研究显示,墓碑主人张国鼎所属的“枣林张氏家族是继南北朝高封二氏之后景州崛起的又一名门望族……其家族之兴盛,取得功名、出仕为官人员之多,是唐宋以来景县历史上之佼佼……“枣林张”家族在明永乐二年(公元年)至清宣统三年(公元年)长达5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取得科名及出仕为官的共有人,其中,进士2人,举人16人,监生人,贡生64人。以官品计,正二品1人,从二品1人,正三品2人,正四品10人,从四品4人,正五品18人,从五品4人,六品及以下人,载入民国《景县志》18人。并且,甘官屯部分土地在明清时期曾是“枣林张”家族庄园,所以在甘官屯土地上发现邻近的以前枣林村起家的“枣林张”后裔墓碑并不奇怪。邓文华表示,此墓碑的出土对古景州历史研究以及“枣林张”一族在明清时期历史研究均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文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据了解,该墓碑由景县文广新局主管文物副局长韩志芳带领县文物保护人员进行挖掘,后动用大型机械送至景县文物金石馆保存,做进一步研究。另据景县文物保护所金石馆工作人员介绍,加上这通新出土的张国鼎的大墓碑,景县金石馆保存的“枣林张”不同辈分后裔墓志铭石碑及大墓碑总数已达12块,为明清时期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的古景州历史研究提供了连续辈分跨度10代以上的墓石文物实物,必将对古景州的人文历史研究起到积极作用。来源:衡水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07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