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刘云涛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968.html
杨家将、杨门女将的故事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以杨家将故事改编的评书、戏剧也是数不胜数。别的不说,就拿其中著名的一段《战洪洲》来说,就有京剧、豫剧、秦腔等等,并且京剧版的还被拍成了电影。京剧《战洪洲》剧照《穆桂英大战洪州》电影海报正是因为杨家将故事的广泛影响力,在我国各地都有杨家将故事是发生在本地的传说:比如在山西省北部、中部和河北省中部、京津南部有杨家将守边关的传说;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地带有穆桂英挂帅出征,大破天门阵,并且在战斗间隙诞下杨金花,从而产生了与天门阵和与孩子有关的传说,留下了如麻呼寨、孩寨、房寨、常儿寨、孟良寨等一系列村名;甚至就连远在重庆的涪陵也有杨家将守三关的传说,稍微有些历史知识的人知道这个传说当然是极为错误的。在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地带与辽宋交战有关的传说及村名重庆涪陵的杨家将有关的传说至于《战洪洲》的故事,在网络上已经流传很多了,不再细表。《战洪洲》故事简介关于《战洪洲》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在民间就有山东省济宁之说、河北省平山之说、河南省辉县之说、河北省张家口阳原之说,甚至可能还有更多的、其他地方的说法,就不一一查找、列举。济宁说平山说辉县说阳原说当然,据已知的资料研究表明,杨家将固然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但是有关杨家将的民间传说、评书里的很多人物和故事则是虚构的,很可能是人们把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发生在不同朝代的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共同汇编在了一起,共同寄托在了杨家将的身上,以此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忠臣良将抵御外敌故事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正因为如此,杨家将的故事才如此曲折动人、烩炙人口、引人入胜,才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抛开故事是否发生不说,本篇文章单就如果发生了《战洪洲》的战事,那么洪洲是究竟位于哪里才合适,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目前在网络上,洪洲以发生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洪洲乡为最多,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次之。下面就以发生在这两个地方为基准,分析发生在哪里的可能性最大。辉县洪洲和张家口阳原“弘州”的位置,以及宋辽攻防形势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位于黄河北部平原地带的西部,其西侧、北方、东北方分别被太行山及其余脉所环绕,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饶的中原腹地。而洪洲乡则位于辉县市城区更往里、往西北的位置,被太行山三面环抱,仅有东南方向为平原。辉县洪洲乡位置图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在宋、辽时期,属于辽大同府,当时被称为“弘州”,位于宋辽的界山恒山山脉外侧,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一直都算是处于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对抗的最前线。张家口阳原位置图宋辽的边境线。五代十国末期,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了中原之后,“趁热打铁”想一举夺回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孝敬”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发动了高梁河之战,不料不敌辽国,大败而回,从此宋辽的边境线便固定在了海河、拒马河(白沟)、易水河、太行山、恒山山脉、黄河一线。宋、辽之间的攻防战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这一条线展开的。宋、辽边境线,弘州以及杨家将作战区域攻防形势。由于从燕山向南都是大平原,很适合辽国骑兵突袭,宋朝从边境线开始,到京城东京开封府中间仅有几条大的河流,除此之外无险可守,因此为了防止辽兵快速南下,宋朝从南向北共构筑了三条防线,以延迟辽国的兵锋,为中心腹地的防守取得时间。第一道为边境线,不再细说;第二道则是沿邢州、赵州、深州、沧州一线,取漳河中游、大陆泽、葫芦河(今滏阳河中段)、黄河北段一线的天险设置防线;第三道则是磁州、大名府、博州、棣州一线,沿漳河上游、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宋称御河)一段、黄河东流故道布置防线。宋朝的三道防线及洪洲乡、弘州位置图虽然布置了重重防线,但辽还时常入侵宋朝,主要的目的是:1、劫掠财富。由于辽的主体是游牧民族“契丹”,该民族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一旦发生天灾,畜牧养殖业受到打击,或者是一些生活必须品缺乏,又无法通过贸易从宋朝获得,往往会采取抢掠宋朝的方式。掠夺物资富裕自己,掠夺人口充当奴隶为自己做工。由于掠夺后需要将人口、物资押送回国,往往深入宋朝的边境线不太远,一般就在宋朝的第一、二道防线之间进行掠夺,不再向南深入。辽某次南侵图2、占领国土。宋辽在澶渊之盟之前,边境纷争一直不断,因此才有了杨家将守“三关”的故事,虽然边境线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走向,但在边境线附近的城镇有时候还真的不能固定下来,守的牢了就等于占领住了,被敌人抢走了就等于失去。宋、辽之间的大部分战事都是在这种一城一地的争夺下展开的。有杨业参与的两次边境攻防战3、占领国都,灭亡宋朝。辽的南京析津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从这里领兵南下到达宋朝的首都东京开封府,直线距离近公里,如果考虑战斗、取得给养、交通、避开战略要地等因素,需要走距离将会更长了,就算辽的主要战力为骑兵,深入宋朝腹地去作战也是一项接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即使是这样,辽国始终有灭亡宋朝、问鼎中原的野望,发动了数次意图攻占宋朝国都之战。其中打得最远、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最终缔结“澶渊之盟”的作战。辽第九次南侵及缔结澶渊之盟战事杨家将的主要作战区域“杨家将”的发迹是在五代十国的后汉时期,当时的麟州(今陕西神木)的杨信趁时局混乱的时候割剧自称刺史,后依附后汉、后周。到了其子杨继业(杨业)降宋后,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及其子孙一起因忠君爱国、枭勇善战被史家誉为“杨家将”。杨家将和世居于府州(今陕西省府谷县,与麟州相邻)的“折家军”一起并称为宋朝的国之栋梁、国之重臣、国之重宝,为维护北宋的西北边境的完整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并且杨家将里的佘老太君正是来自于“折家军”,“佘”为折之误。麟州及府州因为祖居宋朝的西北边陲,杨业的官职又是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时属辽)观察使、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通判,所以杨家将在杨业的时代,作战地区位于宋朝的西北边疆,今天的山西省北部一带。杨业之子杨延昭虽然在二十九岁时就作为先锋攻下朔州(今天山西省朔州市),但在杨业去世之后,他却一直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他的职务是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等,因此在杨延昭的时代,作战地区则是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中部、北京市南部的今天雄安新区、景县一带。杨延昭的作战大概区域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与评书中所讲杨延昭之子为杨宗保、杨宗保之子为杨文广不同,历史上的杨延昭之子为杨文广,与范仲淹曾有过交集)的作战地区则是在宋、西夏之间,这一点从他的职务上可以看出来,先是为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秦凤路(相当于今陕西西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中部及南部)副都总管。后为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七里)知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县)知军。死后被追赠为同州(渭南市大荔县)观察使。杨文广作战的大概区域从三代杨家主将的传统防区来看,杨业、杨延昭两代是同辽国作战,第三代杨文广则是与西夏作战。所以《战洪州》的故事只能发生在杨业和杨延昭(戏剧里为杨延景)的朝代,而故事里明确讲明了穆桂英救的是困在洪洲的杨延景,那么位于宋、辽边境线附近的“弘州”是《战洪洲》故事的发生地可能性就极大了。当然故事不能单凭一个方向的分析来确定结论,所以下面咱们再分析一下“洪洲”是今天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洪州乡的可能性有多大?今天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洪州乡,远离宋、辽边境线,深入宋朝腹地,因此按照辽侵宋的三个战目的来看,想实现掠夺物资和打击边防力量、占领国土的两个目的显然不太可能。因此,如果《战洪洲》的故事发生地在宋朝腹地河南省洪洲的话,那么辽国要达到的目的只能是一个:占领京城汴梁,灭亡大宋。前边也提到,辽侵宋到达最南端的一次战事只能是缔结了澶渊之盟的战斗。但澶渊在开封府的东北方,洪洲却在开封府的西北方,显然这是方向不对、南辕北辙的。那么如果有人抬杠,非要让辽国攻打开封又不经过澶渊,往西绕到洪州围困住杨延景,给穆桂英的“救”提供机会的话,看看辽军能否选择这条路线。第一,距离方面:相比从大名府南下,直取开德府濮阳,然后再图谋开封路线,绕道洪洲后再去攻打开封,就有些绕远了,与在中原腹地作战不能持久、要“兵贵神速”兵法相悖。第二,地理方面:与河北省今天发源于太行山脉的河流或水少、或干涸的情况不同,在宋朝时从太行山里流出的河流水量都不小,这些河流一般都是呈东西走向,成为天然的阻挡骑兵进攻的防线。即使辽国从大名府不直接去濮阳,而是折向西、或者打下磁州从磁州出发,从北到南分别要越过漳河、洹水、汤水、淇水、清水等众多河流,特别是北宋时期的黄河走向是从河南省武陟县附近折向北,经今天的新乡市、卫辉市东侧,再到澶渊西侧拆向正北,经过北京大名府再向北,最后入渤海。并且在今天卫辉市东侧的黄河到卫辉西部的山地,中间的距离仅仅不到20公里,中间还有清水也就后世的卫河经过,一旦宋军在这里设伏或者构筑防线,辽军到洪洲的难度将变得极大。如果经历了洪洲之战之后还要渡过黄河才能去往开封。而如果打下了澶渊附近的濮阳,仅需要跨过一条黄河东流的故道之后,再去京城开封府就成是一马平川,攻取下来指日可待。辽军从澶渊南下以及假设去洪洲的再南下两条路线示意图因此,从这些方面分析,如果《战洪洲》的故事是真切发生的话,只能是发生在今天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的“弘州”,而不是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的洪洲乡。虽然后者的名字和戏剧里的地名一模一样,但显然不是这里,而是千里之外的地方。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争议呢?从杨家将的世居之地麟州,以及杨业作战主要区域来看,杨家将的故事最早流传的应该是在山西省,特别是山西省北部才对。但随着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元末明初的战乱、明初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造成了河北、山东、河南一带人口锐减,为了增加人口,开垦荒地,官方在明初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移民主要输出地就是山西省。正是因为这些移民把杨家将的故事带到了四面八方,才使得在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都有了杨家将的故事和传说。经过后人对故事细节的遗忘,以及历史的沉淀和发酵后,杨家将的故事就在这些广大的地区、和这些迁移过来的人民一样“扎根落户”了,成了各地本土的传说和文化。这样一来,故事的发生地就难免出现“打架”的情况,这在古代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还不太明显。但在现代的网络信息社会,各地的故事和传说自然就浮出水面,也就汇集在了众人面前,产生了争议。但是不管这些传说、故事发生在哪,以及是否真实存在,都是我们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是我们生存、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源泉,指引、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拼搏、去奋争,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越来越美好。您了解的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