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39.net/disease/a_6169821.html
高适(—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天宝八年(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历史#

说到高适同学,那可是妥妥的官三代,也是一位会投胎的哥们。祖父是武将,老爸是政治大官,所以高适同学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说是能文能武,而且,小小年纪,便已有名气。于是,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的熏陶下,高适同学这个官三代大学毕业后没有成天到处乱跑,泡妞蹦迪,而是想凭借自己的本事,出去闯一番天下。年,这时的唐朝正值盛世,经济文化发展空前,国力强盛。二十岁的高适觉得已学有所成,只身前往长安,想着凭借自身的才华,弄个官当当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没想到,高适同学到长安后,才见识了现实的残酷,高适同学一一拜访祖父和父亲之前的好友同学,每家每户都热情款待,可一提到工作(举荐高适去当官)时,都是推脱之词,或是让再等等。就这样,高适同学一等就等了五年,五年时间,高适没有一个正规的工作,都是打打零工,来填饱肚子,而且很多时候还不得不委曲求全,去做个零时的幕僚,也就是现在的高级陪玩。高适虽不想去,但又一想现在也没啥好的工作可以做,万一做好了,转正了,那也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啊,先稳定下来,然后再图发展,就这样,高适同学一边安慰自己,一边继续努力。

可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五年的艰苦奋斗,最终都没能换回一份像样的工作。于是,忍无可忍,无须再忍。高适辞了临时工的工作,收拾包裹,打包行李走人了。可是就这样回老家,高适实在是没脸回去,官三代混成这样,他自己都觉得丢脸,没办法,他只能去宋城(今河南商丘)投奔好友,在好友的帮助下,买了几亩地,一边农耕,一边继续努力读书,遍读诸子百家,提升自身才学。就这样,年,从高适出发到长安求仕已过去十年时间,30岁而立之年的高适感觉自己武装得差不多了,想着既然举荐走文的不行,那就仗剑走天涯,投笔从戎吧,于是,高适同学直奔幽州节度使,想做个幕府,可没想到,满腔热血和满腹经纶的高适却未得到重用,也只是得到了一个临时工的差事,真的太惨了。

没有办法,高适只能先干着,想着一定会有所建树。就这样,一熬就是五年时间,高适同学也是蛮拼的,可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已近36岁的高适同学再也坐不住,无可奈何地只能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了。于是,高适同学把人生重心转移,继续读书,为科举做准备。在边塞期间,高适同学虽然没有得到重用,工作毫无建树,但却写出来很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我们小学的时候学的古诗《别董大》就是其中之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是高适的好友董庭兰来看望高适时,送别好友时写的诗,当时好友董庭兰也跟高适一样,郁郁不得志,高适也一样,好友来了,却连买酒的钱都拿不出,真是太惨了。虽然惨,但此诗高适写出了跟以往送别诗不一样的载体,不再是儿女情长,而是激励高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董大的激励,也是对自己的加油!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发光发热,让自己施展抱负,名满天下。

小伙伴们,你们觉得高适同学会迎来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吗,他又是怎么转折的呢,走上正轨以后的高适,又有那些精神事迹和文学作品呢,请继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