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894936.html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清新的古诗叫做《山亭夏日》,透过诗句,我们依稀感觉到诗人在夏日的午后,悠闲自在的享受生活,与世无争,恬静惬意。

然而,这样一首云淡风轻的诗,却出自一位武将,唐朝末期的名将高骈之手。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原本出身名门之后的他,最终却落得个叛臣的名声。为啥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下高骈的跌宕人生。

01出身名门,文武双雄

名门之后

高骈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王族血统,身上流着皇室的血液。为啥这样说呢?

我们先介绍一下他的家庭,他的祖籍是渤海蓚县也就是今河北省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

这个渤海高氏可是了不得,历史上的北齐王朝就是他的祖先高洋建立的政权,是为北齐显祖文宣皇帝。而后尽管朝代更替,政权易主,但是他们家族一直不变就是在朝中握有军政大权。

家族尚武

看来高氏家族尚武的基因是一脉相承的,这可能源于他们的始祖,春秋战国时期辅佐齐桓公的高傒。高傒本姓姜姓,吕氏。没错,他是姜子牙的7世孙。高家原来是姜子牙的后人。

当时的高傒,还姓吕。可能说起高傒,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但是另外一个人大家应该都熟悉,那就是管仲。前一段时间高考作文题中,让管仲又火了一把。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家喻户晓,但是可以说如果没有高傒,那就不会有齐桓公,更不会有后来的霸主了。

为啥这样说呢?

当时齐国人在杀死齐襄公以后,众臣商议拥军之事,高傒抢先暗中从莒(jǔ)国召回小白。鲁国知道后,也派兵护送公子纠返齐。

然后就出现了大家都了解的剧情,派管仲暗射小白一箭,射中衣带钩,小白假装死去,以蒙鲁军,并且很快就和前来接应的高傒会合。

小白得以顺利进入齐国,这时候,国内的众臣其实意见不一致,有的认为应该按照长幼顺序立公子纠为国君,有的认为应该拥立有才干的小白。这时候,高傒力挺小白,加上他军权在握,得以让小白顺利成为齐桓公。

后来高傒和管仲等一起辅佐齐桓公,使其称霸中原,建立大业。齐桓公便赐他以高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同祖先。由此看来,高氏从祖先高傒开始,世代为武将,擅长带兵打仗。

射击娴熟

高骈,出生于唐朝末期的禁军世家,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显赫的家族背景以及优秀的基因,使他能够在官场上一开始就顺风顺水,游刃有余。

少年时期的他,曾学习兵法骑射,他的射击技术娴熟。

在高骈年轻的时候,那时的他还在禁军中任职。有一天,他看见空中飞过两只大雕,这两只雕并排飞行,他对周围人说,“如果我能发迹,一箭射过去,两只雕便能同时被射下。”

于是,他对准目标,拉开弓,一箭贯穿两雕,应声而落。周围人大惊,从此以后,大家称他为“落雕侍御”。

喜好文学

这个落雕侍御,从小就喜好文学。他经常与文人骚客结交。

在我国的历史上,提到既能文又能武的人,屈指可数。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辛弃疾,以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曹操。

而高骈也算作一位有名的马背上的诗人,才华横溢。宋朝文人计有功曾称高骈的诗“雅有奇藻”,清末学者丁仪的《诗学渊源》中说,“骈,诗情挺拔,善为壮语。”

高骈的诗被流传至今的有50多首,只读过他的诗,你会认为能写出如此恬淡,清新的诗的作者,肯定是一个与世无争,内心阔达的人。

比如这首《边方春兴》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意境何其优美,然而这样小清新的诗句竟然出自一个整天驰骋疆场的将军笔下,有点儿不可思议。

02建功无数

高骈生活在唐朝的末期,整个国家基本上长期处于动乱之中。国内造反,国外入侵,社会动荡。而作为出身世代武臣的高骈,他西讨南征,修城建桥,平定叛乱,一心为国,忠心不二。

以少胜多,击败峰州蛮

咸通六年七月,即公元年,时任安南都护的高骈,统军征讨南诏。

当时有个监军叫做李维周,一直痛恨高骈的才能,想要趁机除掉他。于是他便故意催促高骈进军。而高骈只有步兵人,他和高骈约好,“你令人先行,我随后就去应援。”

高骈信以为真,于是就率部队出发了,但是李维周却故意一卒不发。两个月后,九月,高骈行至南定,也就是今越南河内附近。

高骈的人正面遭遇峰州蛮近5万人,经过浴血奋战,大破蛮人。这时,正赶上他们谷物丰收,于是,高骈就把所有的谷物收到军中,作为军粮。

颇有治绩,官民称颂

除了打仗,高骈在城镇治理上,也是很有一套。

在征战期间,高骈看到从交州至广州间的水路不畅通,有很多的巨石阻挡,导致来往的航运不便。

于是他就招募了大量的工人役夫,开始整治江道,打通水路交通。确保交广两地的物资运输顺畅。自此以后,“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

高骈奉命镇守蜀中时,为了加强边防,巩固城防,在成都修筑了外围罗城,将此前的成都城包围起来,称“罗城”,总体范围比最初秦汉时代的成都大了两倍多。

之所以他提出要修筑罗城,是根据当时的现实考虑的。唐朝后期,西川形势严峻,吐蕃、南诏的滋扰,需要加强安全防御。

正因为这样的规划,才使得后来黄巢攻入长安以后,唐僖宗能逃到成都安安稳稳的躲起来。

重创黄巢起义军

唐朝末期,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爆发了。由于封建社会高层腐败,民不聊生,农民没有办法生活,于是黄巢起义一经开始,便势不可挡。

整个朝廷六神无主,此时全部倚赖高骈的部队。于是,唐僖宗便任命他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执掌所有的征伐事宜,同时封他渤海郡王。

而高骈也没有让皇帝失望。当黄巢军沿长江南岸西进时,高骈派遣手下干将张璘、梁缵阻击起义军,大破黄巢,迫使起义军改道由浙江南进入广州。

为了牵制黄巢军队,高骈率部队抵达淮南,形成对峙。并大肆修葺城垒,招募士卒,对黄巢构成威胁。

03新唐书将其载入叛臣之列

五代时所修的《旧唐书》中,高骈被列为正传。而到了宋朝,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却将高骈与李忠臣等放在一起,载入叛臣之列。

大家都迷惑了,为啥高骈战功赫赫,阻击蛮族,击退叛军,却在《新唐书》中被列到了叛臣之中呢?这可能和他晚年所为有关。

掉以轻心,中黄巢计谋,反胜为败

刚开始,高骈与黄巢的起义军交锋时,一直以来都是占据上风。这决定于他出色的作战指挥和他手下拥有的众多的得力干将,比如张璘,一个人就曾多次击败黄巢军。

而黄巢也绝非等闲之辈,他看到不能正面直接与高骈交战,于是动起来心思。他一方面用重金贿赂张璘,让他减慢进军;另一方面致信高骈,假意表示要“投降”。

这时候,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高骈,以为大功告成,轻易就相信了黄巢的话,而中了黄巢圈套。他上奏朝廷,声称起义军“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

当黄巢了解到朝廷派来的大军被遣回去之后,立刻抓住机会,先杀了高骈的得力干将张璘,大败高骈的淮南兵。

这时候,高骈才知中了黄巢的计,损失大将令他心痛不已。看到黄巢军队杀气重重,62岁的高骈一改往日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竟便按兵不出。

即便朝廷多次催他,他也没有动作。以致黄巢军队能够一路向北,直捣长安,两京失陷。朝中本来就有很多人对高骈看不惯,于是各种煽风点火,渐渐高骈失去了皇帝对他的信任。

口无遮拦

皇帝见高骈按兵不动,黄巢军队又逼近皇宫,惊慌失措。这时候当朝的宰相王铎挺身而出,主动请命要剿灭黄巢起义军。

一向看不起文官的高骈,听说以后,撸起袖子破口大骂,而且还为王铎写了一首诗《闻河中王铎加都统》

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不知子晋缘何事,只学吹箫便得仙。

这里化用了一个典故

其中,子晋说的是东周灵王的长子,人称太子晋。太子晋天资聪明,温良博学,不慕富贵。他喜欢静坐吹箫,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但是不幸的是,太子身患肺痨,活了不到18岁就去世了。

为了美化人物,另外寄托美好的愿望,大家都认为他是被浮丘公引往嵩山去修炼,而后驾鹤升仙了。

高骈觉得自己南征北战四五十年,尚不能打败起义军,而你王铎,一届书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成为神仙吗?

这个王铎,确实招很多人恨。因为他的出身,家里几乎世代宰相,累世豪贵。这让很多人眼红,但是王铎作为宰相,在朝廷危亡之际,敢于临危上阵,也算是有一股子勇气。

后来的事情,就是在王铎的指挥和带领下,众将军奋力剿贼,最后黄巢起义军被剿灭,皇帝得以从西川回到长安。

高骈骂完王铎还不完,还骂起了皇帝

他多次给皇帝上书说,“不是我辜负陛下您,而是陛下您不用我呀。”看到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他觉得唐朝大势已去,心灰意冷,对皇帝失望至极。

于是,他更是口无遮拦,认为唐僖宗是“亡国之君”,上书朝廷,“不如趁早投降吧。”然后引用秦王子婴系颈于轵道、汉更始帝俯首刮席的典故。被朝廷驳斥,并罢免了高骈原来的官职,只是担任个虚衔。

晚年昏聩,自取灭亡

被罢免后的高骈,此时进入晚年,他这时候开始迷上了神仙之术,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人,并付以军政大权。

吕用之是一个市井无赖,但是很会人情世故。他用诡计骗取了高骈的信任,引导他不理军务,日夕斋醮,炼金烧丹。

而高骈将吕用之视为左右手,公私大小之事皆由他裁决。吕用之先设计除掉了高骈的心腹大将,并淫刑滥赏,一时间,淮南的军政事务混乱。其中高骈部下有一个叫毕师铎的,据说家里有一美妻,多位娇妾。

一日,吕用之趁毕师铎外出,闯入毕府强行奸淫其妻得逞,毕师铎敢怒不敢言。而后吕用之更加猖狂,要毕师铎将他的妻妾每月至少送到吕用之家中7次,否则抄家。尽管后来高骈察觉到,已经晚了,吕用之的势力根深蒂固了。

后来,高骈得到消息,有人要侵略淮南。于是他便命令毕师铎率领百骑屯兵高邮。而毕师铎想到之前吕用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高骈对吕用之的放任,心生叛逆,他联合诸将反攻扬州。

吕用之力战不能胜,开门北走。毕师铎入城后,囚禁高骈,恼羞成怒的毕师铎杀死了高骈,时年66岁。

戎马一生,最后反被自己部下杀死,不禁令人唏嘘。

04写在最后

纵观高骈的一生,确实有着无数人羡慕的出身,有着优秀的基因和聪明才智。手握王牌,结果却没有善终,除了社会本身的问题外,他自己的性格也是最终导致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由于资质高于常人,所以他平时恃才放旷,很多人对他看不惯,由于忌惮他的地位,只能默默记在心里。一旦他不得势,便会让他雪上加霜。

过分的相信自己的判断,以致最后错误的高估了黄巢起义军的实力,致使朝廷遭受重创,也因此使自己的名誉扫地,后世蒙羞。

生活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全面的认识一个人,对于他的事迹客观看待。对于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我们只需静下心来,慢慢的品读,不关其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