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元和十一年)秋季的一天夜里,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的白居易在九江湓浦口送别友人时,忽闻船上传来一阵用琵琶演奏的长安名曲,在听闻琵琶歌女的故事后,联想起自己的屡遭贬谪的经历,感触颇深。便写下一首千古名作《琵琶行》,赠送给了那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歌女。
白居易船上听歌女演奏琵琶曲彩画一、一首《琵琶行》引出一段动人故事和一条老街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落笔写下一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让我们认识了那个家住长安虾蟆陵的歌女“小蛮”。或许小蛮也永远想不到的她的悲惨故事传至千年,感动了古今人士。同样,诗中的一个地名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么,这里说的“虾蟆陵”又在哪里呢?
下马陵路牌,拍摄于年12月11日夜在西安南城墙和平门至文昌门之间,有一条余米的街,西安当地人叫它“下马陵(街)”,用陕西话说出来,便是“虾蟆陵”。在这条街的东口北侧有个汉代名人之墓,而这条街的命名正是与这个墓主人有关。
二、一代集大成的儒学大家和一位集大权的大汉天子
(一)宣传儒学,学生满天下
公元前年,董仲舒出生于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家中藏有大量古书,自幼便勤奋好学,读遍百家学说。三十岁时开始广收学生,宣扬儒家经典,后来桃李满天下,他的声誉也随之越来越高。到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董仲舒画像(二)天人三策,思想大一统
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继位,当时的天下并不太平,各大诸侯国拥兵自重,暗中觊觎皇位。于是汉武帝向天下学士广征治国良策,在众人的推荐下,董仲舒来到长安参加“策问”。
在这次君臣面谈中,汉武帝连续问了董仲舒三个围绕“天人关系”的问题(即:如何巩固皇权统治、如何治理国家,何为天人感应),历史上称这三次策问为“天人三策”。
汉武帝画像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君主应顺应天意实施仁政和德政,治国理政应以民为本(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中央集权有利统治(大一统)的思想,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上述主张深得汉武帝的满意,也治好了汉武帝一块心病。自此,汉武帝将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大一统,也为其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伴君如虎,险引杀身祸
后来,董仲舒被汉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刘非是武帝的哥哥,蛮横霸道,因董仲舒已是知名大儒,刘非对董仲舒很是敬重。但是刘非早有逆反之心,想让董仲舒出谋划策推翻汉武帝,但董仲舒以德政成功劝服了刘非。
西安汉城湖的汉武帝雕塑公元前年(建元六年),长陵高园殿和辽东高庙(皇帝祭祖的地方)分别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个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起草了一份奏章,说这两次火灾是上天对汉武帝不好的治国方法的警告。当时汉武帝的亲信主父偃正在董仲舒家中做客,看见这一奏章草稿后心生妒忌,便悄悄将草稿偷走,上交汉武帝。汉武帝看后勃然大怒,下令要将董仲舒斩首。冷静下来后,汉武帝想起之前董仲舒为自己献策治国,怜惜其才华,便匆匆下诏赦免,最后仅仅免去了董仲舒江都国相的官位。于是,董仲舒又干起了老本行,做起了教书先生。
汉武帝的影视剧形象可是汉武帝没有忘了他,又推荐他做胶西王刘端的国相。这个刘瑞是汉武帝的哥哥,比刘非更加凶残,在之前曾有多位国相被其所杀,但皇命难违,董仲舒只得再度出山。这次,董仲舒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一直谨言慎行,小心翼翼,在任国相四年后,以年老有病为由,辞官返乡,从此不问政事,专心著书立说。
(四)晚年悲凉,葬在下马陵
公元前年(太初元年),董仲舒在家中病逝,葬在了长安西郊。相传汉武帝每一次去芙蓉苑,路过董仲舒墓时便下马以示敬意,正是这一典故,董仲舒墓便被后人称作“下马陵”,当时的长安人用土话叫它“虾蟆陵”。
下马陵-董仲舒墓园前门(未开放)三、穿越千年,如今的下马陵成了西安的一条“低调”的老街古巷
年,西安下马陵成为了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政府修缮保护。时过境迁,如今下马陵(董仲舒墓)所在的街道成了一条市井味道浓厚的老街,街道一边是高耸的明城墙,另一边则是排列整齐的餐馆酒吧。因其位于城墙边上,平日里游客众多,但是董仲舒墓常年不对外开放且大门隐蔽,使得很多路过的人都没有注意到它,如今即便是西安人也很多不知下马陵的由来了。
董仲舒墓-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碑有一句话说得好:“老街会融入现代都市的喧嚣,但也难掩斑驳古巷里的前尘往事”,无论时代怎么变,下马陵的故事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下马陵街,拍摄于年12月11日夜下马陵街,拍摄于年12月11日夜下马陵街,拍摄于年12月11日夜下马陵街,拍摄于年12月11日夜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