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五二○)刻。青石质,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十九厘米。系旧碑改作而成,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背面有题名一列。出土时间、地点有二说:一说清宣统元年(一九○九)出土于山东德州;一说清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金石保存所收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金石保存所称:『汉石以永和封墓之最,为世墓志之最古者,魏石则推《李璧墓志》。』北魏《李璧墓志》初拓本(局部),梁启超旧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而《李璧墓志》产生的时代背景正是北魏改革后的文化盛期的事。北魏(三三六—五三四),是由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王朝。北朝太武帝拓跋焘灭匈奴、北燕、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与江东刘宋王朝对峙。《李璧墓志》中的“京”“一”由于战争和饥荒,经济萧条,人口锐减,文化的衰微自是不待言说了。延兴元年(四七一)即孝文帝即位的第一年,九月,青州高阳有封辩为首的农民起义;十一月,光州有孙晏为首的农民起义。延兴三年(四七三)十二月,齐州有刘举为首的农民起义。《李璧墓志》中的“分”“阅”“行”太和三年(四七九)即孝文帝即位的第十年十月,徐州兰陵有桓标之为首的农民起义,兖州有徐猛子为首的农民起义,泰山有张和颜等推司马朗之的农民起义等。各地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得北魏上层统治者逐渐认识到缓和民族矛盾、采用汉制的重要。《李璧墓志》中的“高”“中”“周”“司”到孝文帝时,一场彻底汉化的社会改革展开了。孝文帝拓跋宏本身是一位汉化的拓跋氏贵族,他『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待纳朝贤,随才轻重』。其推行的汉化政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迁都、改官制、禁胡服胡语、改姓氏、禁止鲜卑同族结婚、礼乐刑罚改革等。《李璧墓志》中的“帝”“孝”“行”通过上述措施,北魏终于完成了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向汉文化的全面过渡。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精辟阐述到,历史上征服了先进民族的落后民族,往往『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征服者的语言』。《李璧墓志》中的“源”“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是有成效的,一方面,使少数民族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汉民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血液,增强了活力,文化交融下的书风具有时代特征,在墓志书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墓志所展现的地域书风对书法、文化、审美价值有着重要影响。内容整编自:陈一梅、赵珊珊《荣宝斋》年9月刊《北魏李壁墓志考论》,感谢作者及杂志提供资料,如有问题私信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57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