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三塔之一:衡水宝云塔

衡水大地上,现仍保存有三座宝塔。包括景县的舍利塔,衡水市的宝云塔和故城县的庆林寺塔。它们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有如一把把青锋剑刺向蓝天。若能登塔一望,真令人有“我欲乘风飞去”的感觉,所以,不可不游赏一番,以一饱眼福。

宝塔,是我国古代建筑艺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由于它在古建筑群中独树一帜而名扬天下。

塔,是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最早起源于印度。据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年逝世后,弟子将其尸体火化,变成“击之不碎,色彩晶莹”的珠子,名之为“舍利”。认为这是法力无量的神物,于是将舍利分成多份,建造成形如我国古墓的佛塔,用以埋葬舍利。所以,塔是埋葬佛骨的坟墓,又叫舍利塔。

塔这种建筑形式是伴随佛教的传入而在我国出现的。早在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两位印度僧人携带佛像、佛经来到当时的京都洛阳,传经布道。第二年,汉王朝特地为印度僧人在洛阳建造了一座白马寺,并建有一大方木塔。这是我国修建的第一座宝塔。

自那以后,随着佛教的兴盛和技术的发展,印度佛塔逐渐形成了千姿百态、别具一格的中国式宝塔,从而为我国古建筑艺术增添了灿烂光辉。

我国是世界上古塔最多的国家之一。从我区所属各市县的历史看,早在北魏时期,因盛行佛教而寺院遍布,有的极其宏伟,有的一村两庙。只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时倡时禁,以及天灾、战祸的损坏,如今已塌毁殆尽,唯有三塔,历经沧桑,却仍巍峨耸立,这也算是给衡水人民留下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吧!

宝云塔,原名擎天塔,位于衡水市区西南的旧城村东。该塔原在宝云寺内,因此称宝云塔。明朝永乐十三年(年),因洪水淹没县城,故将县城由旧城村迁至今址,宝云寺亦随城一起搬迁。但,寺虽迁,塔未动,一直在原址耸立。该塔在绿树掩映下,巍然高耸,蔚为壮观。年9月,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云塔为砖木结构,高35米,底座周长25.6米。第一层的南面有一拱券佛龛,龛里原有一尊石雕莲花坐佛。另在塔顶有一葫芦形塔刹。

与景县舍利塔不同的是,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为鸳鸯斗拱,或为梅花斗拱等。全塔成九层八面棱锥体,雄浑古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建筑才能。

塔的第一层,双层塔檐,并在南面和北面各有一券门。第二层东面和西面开有券门。第三层又是南北各有一券门。到第四层以上,则四面各有一门。由底层至第七层,塔内有砖阶盘旋而上,但塔底部为穿心式,在塔内拾级而上,可到二、三、四层,每上一层,必须由塔外沿塔檐转半圈后,从另一券门进入塔内。若要再上一层时,仍需从券门走出塔外,转半圈进入塔内……以这种形式,攀援登塔,不知出于何种设计原理,但身临其境,颇有惊险之感。笔者曾有幸登塔一游,身在塔外,方圆数十里内,虽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但,贴塔而行,塔檐虽也有二尺多宽,仍然心中惴惴不安,直到下到塔底,才轻舒一口气,庆幸安全落地。不过,一种自豪感会油然而生,那就是:我上过宝云塔了。

塔的第五层以上,为空筒式,在塔内拾级而上,无须步出塔外。关于宝云塔始建于何代,史书所载各异,有说建于隋朝的,有说建于唐朝的,多年来一直未能确定。

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驭寰教授等三人,对宝云塔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一、二层塔檐的“批竹头”“方形圆开”的券门等建造形式看,确属唐代建筑风格,而三层以上的座、檐及雕刻的窗棂等又是明显的宋代建筑特点。所以鉴定为北宋初期所建。

年,由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拨款,对该塔进行了修缮,至今保护尚好,由于近年来,陆续修建了正殿和偏殿,现已逐渐恢复了宝云寺的原貌。

以上文字来源于:

《衡水珍闻录》

作者:刘宏勋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馆藏地: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室

“湖城广记”栏目,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来稿请发送至邮箱hstsg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