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亮儿”创造的大事业
——宋俊青与他的河北海伟集团
姜宁卢增晖
宋俊青(左一)正在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谋划发展。沈杰摄
“小亮儿”在景县的名气很大,几乎无人不知,反而很少有人能叫上他的大名来。从“小亮儿”这个响亮的名字中就能感觉到他浓浓的草根儿味道。“小亮儿”的大名叫宋俊青。人们知道他的企业生产出了改性沥青、生产出了特种电工级聚丙烯、建立了全国同行业瞩目的“丙烷脱氢装置”……成为衡水市现代工业体系中的翘楚。
年,30岁的宋俊青白手起家,毅然下海创业,30年时间形成了拥有交通设施、电子材料、软包装等9大子公司的大规模企业集团,总占地面积余亩,总资产达亿元,企业产品销往全国,用在了中国神舟七号航天飞船上……宋俊青把企业做到了全国同行最大、国际技术领先水平,并荣获“中国百强民营企业家”“河北省创业功臣”“河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光荣称号。
宋俊青称自己是一个“创客”,创业、创新、创造之客,驰名全国的河北海伟集团就是他“三创”的结晶。
“小亮儿”创造了大事业!
“2毛5分钱”搏来人生第一桶金
年11月,刚过而立之年的宋俊青突然不想在镇供销社上班了。那几天,宋俊青心如波涛又异常纠结:是守着“铁饭碗”求安稳,还是追求自己的创业梦?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因为宋俊青明白,自古成功者善于放弃,有舍才有得。决心下定,他激动地伸出双臂抱起妻子转了一圈,大声地说:“我想好了,我要辞职!我要下海!我要创业!”
妻子担心地问:“家里哪有钱?”
“相信我,总会有办法的。”
万事开头难,只要肯登攀。宋俊青来到镇上,想去朋友家借钱来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可他心里很清楚,各家条件都不富裕,钱没那么好借。思前想后,宋俊青想到了一位多年的挚友。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手里攥着家里仅有的2毛5分钱,在代销点买了两袋白糖来到朋友家。宋俊青的人品和创业的真诚深深打动了朋友,这位朋友耐心地说服了家人,借给了宋俊青元钱。
回到家,宋俊青从借来的元钱中抽出元递到妻子手中,愧疚地说:“马上就到冬天了,咱家根本没钱买煤,你拿着这钱,带着俩孩子先回娘家住,我想去大城市看看,找一条致富路。我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要是闯不出啥名堂,我也就死心了,到那时我就回来,踏踏实实跟你过日子。”妻子听后,泪水湿润了眼睛,安慰他说:“在外面不管闯得怎么样,记着一定要回家。”
12月的西安,天气格外寒冷。每天晚上,西安火车站候车室的墙根下总是蜷缩着一个人,他就是已在外漂泊一个多月的宋俊青。身上的钱所剩无几,为了省钱,宋俊青几乎每天只吃一顿饭,也不住旅店。每到一个城市,他白天去走访当地企业了解情况,晚上找来硬纸板在火车站或桥洞下凑合睡上一觉。现在谈起这些,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宋俊青仍唏嘘不已。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天,在火车站候车室,他听到了两个旅客的交谈:“铁道部十五局在附近一个叫屯留的地方有个工程,现在已竣工,有几台损坏的发电机准备处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本是电工出身的宋俊青敏锐地捕捉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商机。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能买到发电机这类物资是非常不容易的。此刻,他完全没有了睡意,心里默默传来一个声音,“对,就搞它了。”宋俊青赶忙凑到那两个旅客身边,和他们攀谈起来,详细了解情况后,提起行李,兴奋地跑出了候车室。
火车站到屯留有40多里路,还都是山路。初冬时节,山里寒风刺骨,深夜漆黑漫长,几十里的山路,宋俊青连夜咬着牙走了下来。几经周折,终于在第二天早晨见到了工程负责人。宋俊青说明来意,还介绍了这一个多月来自己的经历,分享了他的创业梦想。这位负责人被宋俊青的创业激情和话里话外透露出的敢闯精神所打动,当场决定派车把3台发电机运送到景县,并且答应货款延期再付。回到景县后,宋俊青想方设法买来维修需要的材料,开始钻研维修技术,最终修好了这3台发电机,顺利销售了出去。这,是宋俊青赚得的人生第一桶金。
敏锐的目光中商机无限
初战告捷,宋俊青的创业信心大增,再加上前期的走访调查,他对“企业”这个词有了初步理解。之后的七八年,他专心干起了电机维修组装生意。
创业是艰辛的。有一次,宋俊青从外地购来一个旧发电机组件,足足有斤重,他舍不得花钱雇人运,坚持自己把它背回了家。肩膀压出了血印,他忍!汗水浸透了全身,他忍!这件事他一生难忘,因为他懂得,只有自己的双肩强壮起来才能扛起更大的责任。
“做人要讲诚信,做生意要讲信誉,合作双方一定要将心比心,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宋俊青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组装维修的发电机价格实惠,再加上为人谦和,三里五村的哪家发电机坏了,总是不讲条件前去维修,当地人都乐意买他的发电机。他的生意一时做得风生水起,自己也慢慢积累了一定资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道路交通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宋俊青也多次亲身体会到人们对修路的迫切需求。“这一行业大有可为。”年,在北京一个朋友的建议下,他放弃了发电机行业,用全部积蓄在景县后留名府乡创建了河北海伟交通设施有限公司,迈出了民营工业强国梦的第一步。
众所周知,公路标线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安全出行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公司创办初期,宋俊青带领工人实施路面标线工程时,发现所画的标线很容易发生磨损,而且颜色不鲜亮,辨识度不高,给人们出行带来安全隐患。
宋俊青决定从标线涂料上想办法,一定要为百姓画出高质量的公路标线。他辗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考察,听说新加坡在这项技术上起步早,比较成熟,二话没说,就踏上了新加坡的征程。几经周折,宋俊青对标线涂料制作心里有了大致的方向,他马上聘请相关专家共同研究新型标线涂料,经过反复试验终获成功。新型涂料制作的交通标线,对路面基材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耐磨、抗污性强,基本不会出现低温断裂和高温软化的问题,而且还有反光效果,可确保晴天、雨天和潮湿气候下持续反光,能大幅提升道路安全等级。后来,这项技术得到交管部门的认可,被广泛应用到道路建设上。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有一次,宋俊青正带领10多个工人为公路画标线,在路过一个桥面时,无意中发现桥面有几处断缝。原来在大桥的建设中,按照规定都要留有伸缩缝,为的是防止热胀冷缩的效应对大桥的危害,提高大桥的寿命。但是随着大桥使用时间的延长,在车辆的长期碾压下,伸缩缝会加大。宋俊青意识到,桥面伸缩缝长时间破损拉大,对大桥和行驶车辆都会造成损害,严重时还会引发重大交通事故。凭借创业者敏锐的商业嗅觉,宋俊青把这件事牢牢记在心里。标线工程完工后,他马上赶到北京,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取得联系,希望共同合作解决这个难题。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发明了TST桥梁无缝伸缩缝粘结料。这种材料能有效地解决公路桥面断缝问题,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
这些经历,让“科技创新才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源动力”的理念在宋俊青心中埋下了种子。在公司创办的第二年,他便成立了科技研发中心,建立了科技研发团队,积极与当时国内几家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高薪聘请专家前来指导,潜心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我陪他大江南北走过了很多的城市,每到一处,他总会详细查看当地重点企业发展情况。他有个习惯,每到一家企业,便会把见到的先进设备的出产地和型号记录下来。他经常出国考察,去过美国、新加坡,还有欧洲一些国家,他常说‘只有站在发展的最前沿,才能见到最新的事物,然后再想办法把它变成更新的东西。’”一直给宋俊青开车的老司机吴西坡这样说。
宋俊青心里总装着个想法,那就是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把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带到国内,应用到我国发展建设上,造福民众。在宋俊青的带领下,河北海伟交通设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的产品无缝伸缩缝和改性沥青,其技术性能指标已超越国内同类产品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固定式和移动式改性沥青生产设备,能满足工厂生产和现场施工的不同需要,同时也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产量。其中,聚合物改性沥青、GTF高弹体无规则嵌缝料、TST桥梁无缝伸缩缝粘结料等50多项实用技术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创新技术,也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宋俊青马不停蹄地奔跑在创业路上。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进一步加大产品的开发、推广、应用力度,其承揽的高级公路防水层工程、路面摊铺工程、机场跑道工程、粘层、封层防水工程、桥梁无缝伸缩缝工程等,由于进展快、质量高,受到业内人士广泛好评。
2年,宋俊青又一次凭借敏锐的目光抓住了强大的商机。他带队在河南洛阳某地进行路面摊铺工程时,与当地人聊天发现,此处有一家生产包装膜的厂家,产品质量虽不及南方几个厂家,却依然供不应求,原因是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很多厂家生产时都要用到包装膜,全国需求量突增。宋俊青马上安排好正在施工的工程,立即与这家生产包装膜的厂家取得联系,又去南方几家生产包装膜的厂家考察,也验证了这个说法。
回到景县后,宋俊青立即召集企业高层开会,他斩钉截铁地说:“公司要往前再迈一大步,打开全国包装膜市场,而且还要生产出全国最好的包装膜。”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海伟集团总投资1.2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成了北方第一条高级包装膜生产线,海伟集团软包装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靠科技创新走上阳光大道
想要让国民用上最好的产品,那就得在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上想办法。宋俊青深知想要优化产品离不开科技创新,只有不断更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提升,要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放眼全国,放眼全世界。
求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宋俊青积极联系,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吸收大量具有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同时,他还与香港德恩仕有限公司、意大利MTV公司等国际大公司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使海伟集团整体技术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7年,宋俊青又做了一个重大抉择,投资5亿元,新建了1条BOPP生产线和2条CPP生产线,年产量达4万吨,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包装膜生产企业之一。如今,企业生产的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胶带膜、CPP流延膜、印刷膜、12-60微米的各种规格通用包装膜、印刷复合膜、胶带基膜、香烟膜、防伪辐射膜等产品已经畅销国内外,为民营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赢得荣誉。
“我把企业当成了另一个自己,他是有生命的,不单单是要活下去,还要知道为什么而活。要时刻怀揣着家国情怀,对国家的政策方针高度信赖而率先付诸行动,担当起民族工业复兴大任。”6年,宋俊青了解到与包装膜同类型但质量更为高端的超薄电容膜长期依赖进口,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他多次到欧美一些国家考察后决定,斥资万元在景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成立了海伟集团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同年投资3.5亿元引进国际先进的德国布鲁克纳公司5.1米电容膜生产线,生产的3-7微米超薄电容膜、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等系列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宋俊青并没有就此停步,他亲自率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自主研发的2.8微米以下的超薄型电容膜终于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国家工信部定性为“强基材料”。8年,宋俊青带领团队去德国洽谈合作,从德国莱宝光电公司引进先进的镀铝设备和镀铝工艺,建立起了镀铝膜生产线,产品曾被应用到了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
9年,宋俊青不甘心靠进口来获取电容膜的原材料——特种电工级聚丙烯,但他心里也明白要建设电工级聚丙烯项目,需要大量资金购买设备。多年好友刘建平听说后劝他,“以你现在创下的资本,几辈子都花不完,为啥还要贷款几十亿再去冒险,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要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都不去搞的话,这个市场领域就永远被国外占据着,我们就只能永远依赖于他们。”宋俊青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到前期准备工作中。
宋俊青的这个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年1月,在位于景县留智庙镇的衡德工业园中,海伟集团总投资48亿元、年产60万吨的特种电工级聚丙烯项目正式奠基,该项目的建成将会再次延伸电容膜产业链。
在建设前期,宋俊青邀请国内研究该项目的知名专家前来合作,专家来到海伟集团详细了解建设情况后,当即告诫宋俊青:“这个事情搞不成,目前国内缺乏设备、原料和这方面的人才。而且大规模生产特种电工级聚丙烯,工艺技术很复杂,国内还没有哪个企业敢于尝试。”专家的“冷水”并没有浇灭宋俊青的热情。宋俊青又先后与上海、大连等地的专家取得联系,组成技术研发团队,多次到欧美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考察,经过一番努力后,项目建设终于走上正轨。在宋俊青带领下,项目建设团队突破了多个技术瓶颈和施工难题,完成了项目的初步建设。“特种电工级聚丙烯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被评为‘最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国务院‘拉动内需项目’、省‘十二五’重点项目,倍受省、市、县各级领导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