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是战国李冰父子修建。
成就都江堰灌田于民福祉者,乃唐代河北高俭。
我在河北广播电台集大型广播节目《燕赵传奇·诚义文化》中讲了位河北诚义之士的故事,其中就讲到了景县人高俭。
最近在中学语文阅读中看到了一篇取自《新唐书·高俭传》的文言文《高俭字士廉》,又想起了这位河北乡贤高俭。
有机会到了成都,必须去看看世界工业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但我到都江堰,是为了拜谒河北这位清官高俭,唐太宗李世民文德皇后长孙氏的亲娘舅。
孝悌君子,命运多舛
高俭(年-年),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祖父是北齐清河王高岳,父亲高劢任北齐宰相,封乐安王。
▲高俭像
高俭自小用心读书,刻苦治学,凡经史典籍、人文掌故,无不涉猎,具有广博的知识,出口成章。同时,他严于律己,诚如他的名字那样,做人俭朴、为官廉洁,有良好的修养。当时的公卿百官也多以结识高俭为荣。他年轻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当时极为罕见。
高俭妹妹嫁给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二子一女。长子长孙行布,在杨谅起兵反叛时因为不从而被杨谅杀害;次子长孙无忌;小女儿就是后来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长孙晟去世后,高俭看妹妹一个人拉扯孩子辛苦,便接到自己家,关怀备至。
高俭是个仗义豪侠的燕赵汉子,为保护朋友,在杨玄感叛乱中,卷入被隋炀帝清洗的杨玄感集团,虽保住了性命,但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太守司法书佐。临行前,他嘱咐妻子鲜于夫人好好侍奉父母。想到自己妹妹无处安家,特意把自家大宅子卖掉,另买一座小宅安顿妹妹,把剩下的钱分给妻子和妹妹,才只身赴岭南。
什么叫孝悌,就是孝敬父母之爱;尽兄弟姊妹之情。这是中国诚义文化的根本。
高俭被流放岭南,信息不通,几年间不知中原动荡。还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了,李渊父子建立唐朝,派人去岭南探寻高俭下落。唐武德五年(公元年)高俭回到长安,任雍州(今陕西高陵)治中,后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升任侍中,封义兴郡公。
结缘益州,治水传道
《新(旧)唐书》等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高俭人品高尚,忠孝节义、为官廉洁、爱民悯农、做事果敢,堪为立德、立言、事功的“三不朽”完人,唐太宗夫妇对高俭非常敬重。但高俭永远都保持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之风,从不居功自傲。
但命运就是如此玄妙,一次偶然的失误,让这位皇后的舅父与都江堰结了缘,而且高俭儿子后来也成为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系的历史功臣。
贞观元年(年),高俭升任侍中。一次,黄门侍郎王珪将密奏托给高俭,让他呈递给唐太宗。高俭却将这份密奏扣下,惹得李世民大怒,因此高俭获罪,被贬为安州都督,后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高俭到了蜀地,首先是移风易俗,优化民风。当时,蜀地民俗不崇尚孝德,人情轻薄,百姓都害怕鬼怪而厌恶病人,老人病重时,大多不亲自伺候,而用棍棒挑着食物远远地递给吃。有的在老人床头挂一个食盆。这极大伤害老年人的心,也会使病情加重。而高俭是河北有名的孝子,孝悌楷模,看到蜀人如此对待生病的老人,非常悲痛,于是大力倡导孝悌之德,讲孝德,扬孝道,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普及医学知识,让百姓认识到世上没有鬼。他还亲自深入民间给生病的老人煎药喂食,让百姓感动得痛哭流涕。由此四川民风大变,老人们在病重时都能得到精心的照料,人们再也不怕什么鬼魂附体了,使蜀民的风俗得到改善,仁孝之风盛行。
每有空闲时间,高俭就召集蜀地文学青年,与他们交流学问,探讨人生,从中发现人才。他还让精通文史的人传授学问,解答疑难问题。对于儒生们的每一点进步,高士廉都慰勉有加。他还鼓励开办学校,经过不懈的努力,四川的学校教育得到蓬勃发展,文化知识得以传播,蜀中的学校大为复兴。
高俭非常重视公共资源均等化,倡导公平、仁厚,想为更多的底层百姓造福。战国时李冰父子修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构思精巧,规模宏大,集防旱、排涝、灌溉于一身,引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使益州成为天下屈指可数的富庶之地。但高俭却发现,凡在河渠侧的土地因灌溉便利,都能收获颇丰,每顷价值千金以上,而这些上好的良田都被少数豪强大族以种种理由强取豪夺和霸占,普通百姓只能在离河渠较远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年收不到多少粮食,生活贫困。如此强烈的反差使高俭下定决心,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他一方面限制豪强侵夺土地,打击土豪恶霸;另一方面在李冰父子分水坝之上修筑了更高的石坝,使得更多的江水灌溉更广大的农田,同时带领百姓开凿水利支渠,疏通故渠,使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之利。经过一系列努力,百姓农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产量大增,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高士廉此举,造福于四川百姓,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以至于后来他儿子高履行以同样职务出掌四川时,百姓们经常赞颂高俭的功绩,把高俭父子与战国李冰父子相提并论。
直到现在,成都平原的很多宿老学人,都知道渤海高俭父子扩大都江堰水系的历史功绩。
寿终正寝,太宗悲悼
贞观五年(年),高士廉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后奉命编撰《氏族志》,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贞观十二年(年),改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尚书右仆射。贞观十九年(年),高士廉任太子太傅,辅佐皇太子监国。
贞观二十一年(年),高士廉病逝,享年72岁。唐太宗闻知定要带病前去吊孝,被长孙无忌阻止。李世民失声痛哭,大喊:“魏征老爱卿病逝四年,苍天又夺走我高爱卿啊!”唐太宗诏称高俭“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后又追赠太尉。这就是德高望重的君子高俭。
高俭一生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官居宰臣,都秉公办事,尽其所能,为国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忠诚侠义,在隋唐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口碑,不仅得到当时人的尊敬,也为后人深深怀念。
来到都江堰,我站在高俭父子修筑的分水坝上,迎着和煦的春风,遥想当年高俭父子与民同劳作的身影;站在高俭的塑像前久久凝视,感悟这位河北君子的高远理想,感受仁德厚重的孝悌之德,感悟他爱民悯农的民本情怀。
(梁勇/文刊于《燕赵都市报》年5月16日14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