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也就是武帝太初元年,哲学家、思想家董仲舒去世,“年老,以寿终于家”。终年75岁,现今,他的长眠之处有三个地方争执不休,西安交通大学沙坡、和平门内下马陵、兴平茂陵“策冢”。今天作者将对这三个地方一一进行考证。
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学生,在《史记》中对自己老师的记载很简短,董仲舒去世的情况也只有几个字“……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之事”,关于董仲舒死后藏在哪里只字未提。
司马迁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中记载:“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孙皆以学至大官”。可以看出董仲舒在家去世是毋庸置疑的。
班固《史记》、《汉书》都记载董仲舒是广川人,那么,他生前是住在广川还是茂陵?“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是生前就迁到茂陵还是死后董氏后裔居住在茂陵?
《汉书》“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不难看出董仲舒辞官后应是居住在茂陵,如果是住在广川(今河北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那张汤去一趟董仲舒家可太费劲了,一来一回,黄花菜都凉了。
董仲舒到底葬在哪?《汉书》里也没提。那么后世为什么会出现关于董仲舒墓的三种说法呢?
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确定唐代有虾蟆陵这个地方。
西安交通大学平面图今人根据唐玄宗开元年间韦述《两京新记》所说认为虾蟆陵为董仲舒墓。
唐宪宗时期文学家李肇在《国史补》中记载:“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这下“下马陵”正式问世了,后来又有了汉武帝过此下马的传说。
唐诗中有“取酒虾蟆陵下”,“崔楼春酒虾蟆陵”,虾蟆陵这个地方在唐代有酒肆,有歌姬,与现今西安南门里德福巷有几分相像。
西安交通大学胭脂坡北宋时期宋敏求的《长安志》记载:“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虾蟆陵。……在县南六里”。当时的万年县南六里、唐长安城长乐坊大街东面、有大冢,就是今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东南部称之为沙坡的地方。
据当年沙坡村当地老人回忆:在医院南边网球场的地方曾有一大冢,而年学校曾在这里发现了一座砖砌券顶汉墓,更加印证了这里就是文献记载的虾蟆陵,遗憾的是因墓室被盗,没有重要发现。
虾蟆陵不等于下马陵,也不是董仲舒墓。
1、今人所依据的唐代《两京新记》全书已佚,从明代开始失传,现在看到的一是分散在各种文献史籍中的零星记载而拼凑出来的,二是日本金泽文库藏抄本《两京新记》卷三残本(抄本主要内容是寺院和道观),后人从只言片语中推测不太靠谱。
2、“下马陵”一词完全是唐代文学家李肇依据旧传闻由“虾蟆陵”编造出来的。虾蟆陵就是下马陵的讹传,目前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现今关中方言“下马”读音就是“蛤蟆”(辞海中认为“虾”应该读“蛤”),以此来论证李肇的说法。他们忽略了一点,从唐代到现在一千多年关中方言早已不是古汉语的发音了。
3、汉武帝在董仲舒墓前下马之事,汉代史书都没有记载。虽然董仲舒献策有功,但汉武帝对他有些方面并不欣赏,要不然也不会只让他去小诸侯国做宰相,所以即使汉武帝真的路过他墓前也不会下马的。
3、只有帝王墓葬才称陵,臣子只能叫墓。
4、西安交通大学发现的汉墓为砖砌券顶型,一般认为券顶型砖墓出现在西汉中后期,《汉书.霍光传》记载:“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可见,汉宣帝时霍光去世还采用的是“木椁墓”,所以,董仲舒墓不可能有砖砌券顶。
所以“虾蟆陵”应该不是董仲舒墓。
还有一处“下马陵”在今和平门兰州军区西安和平门干休所内。
这个是明清两代官吏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伪造出来的一处历史遗迹。明代正德年间全国掀起了尊崇、纪念董仲舒的热潮,凡是与董仲舒生平有关联的地方都建起了“董子庙”,比如董仲舒老家的“董庙”、“董子书院”、“董子祠”。
明代时期从现今西安南门到和平门这一代紧挨城墙的北边依次有关中书院、长安县学、西安府学、文庙、咸宁县学等,用现在的“大学城”来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当时这里可是陕西最大的文化教育中心。
当时的陕西巡抚在今碑林博物馆以东建起了“董子祠”,这下西安也有了“董庙”,嘉靖年间有了董仲舒墓和墓碑,又将此地称为“下马陵”。
“虾蟆陵”(下马陵)莫名其妙从沙坡搬到了城内。
后来支持董仲舒墓在城内下马陵观点的学者提出了迁墓说,这一观点已被西安交大孙民柱老师推翻。迁墓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正德年间迁来,这和建祠相吻合,不用考证,不攻自破。二说,唐代迁来,唐代这一片属于唐礼会院驻地,又先后是高士廉和长宁公主住宅,不可能将墓迁到这来。
城内“下马陵”只能说是祭祀董仲舒之地。
在今汉武帝茂陵东北,有个村子叫策村,该村大部分姓董,曾出土一通残碑,是清代董仲舒第四十八代孙的墓志铭,上面记载着该村一带为董氏祖茔的史实,在村东南有一墓冢,当地人称“次冢”据说就是董仲舒长眠之地。而汉代茂陵邑具考证大致就在该村以东、以北的方向,所以按照“年老,以寿终于家”来看似乎这里就是董仲舒墓。九十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定“次冢”就是董仲舒墓。
但是,这里我有几点不同论断。
1、随着近年来茂陵周边的考古勘探,探明了茂陵陵园外城范围,而“次冢”正在外城内,根据汉代墓葬制度,只有与皇帝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才能埋在陵园外城以内。
2、从地理位置来看“次冢”比霍去病墓、卫青墓更接近汉武帝陵,董仲舒远远比不了出击匈奴的卫青和霍去病、更没有二人和汉武帝的姻亲关系。
3、《汉书》记载董仲舒是在茂陵家里去世,但从未提到陪葬茂陵,以他的级别可能还达不到。4、清代出土的墓志只能证明董氏祖坟是在村子周边。
所以,我个人认为董仲舒墓不是“次冢”,应该是在茂陵邑周边,但不在茂陵陵园之内。
年陕西董氏宗亲联谊会在“次冢”前立碑祭祀,似乎要把这一推论板上钉钉,不知道是为了旅游效应还是真的寻根问祖心切。而且这个碑立得跟“毕沅”有的一拼,如果这真是董仲舒墓,岂能不知汉代帝陵是朝东的。
要我来说,除非有考古出土的证据证明,否则一切的推论就只能停留在推论阶段。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薄了解。
喜欢就点个赞、加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