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在年的百家姓中排名第19,是中国的人口大姓。关于中国高姓的来源,有以下两大来源。
齐国高氏:高姓的主要来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通志·氏族志》等古代姓氏著作记载,齐太公姜尚的6世孙,齐文公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因高夷居住过而得名的高邑(在今山东禹城县),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公的儿子,名叫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侯,字敬仲(一说是谥号),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侯。
高侯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高侯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高氏和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
公子高的采邑高邑,《洛史·国名纪一》说:“故高城在齐之禹城。”也就是在今山东禹城县,和后来其孙高侯得到的采邑卢邑(今山东长清西南)、高堂(遗址在今山东禹城县伦镇)邻近,恰成犄角之势,和后世高姓主流“渤海高”聚居地穆县(今河北景县)也相距不远。前人有认为高邑即高堂。
除了高侯后裔之外,齐国还有另一支高氏。桓公之子惠公姜元的儿子公子祁,字子高,子高的儿子字子尾,名叫姜虿。子尾的儿子姜强字子良,“以王父字为氏”,改叫高强,也掌握了齐国的大权,但后来在和非贵族的田氏、管氏斗争中失败,先后投奔鲁国、晋国。高强这一支的后裔后来湮没无闻。
东夷之高
据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所考,夏商时,东夷的一支高夷仍活跃在今山东、河南一带,似乎与帝喾高辛氏有亲源关系。高辛氏是以鹄为图腾,即以鹄鸟——白天鹅为部落名称,属于东夷族系。高夷可能来源于高辛氏未华夏化的一支,仍沿袭“高”作为族名。
高夷的发源地在今山东莒县一带。今莒县南有汉代设置的高乡县城和高广县,还有高密县、高唐县、高苑县及晋代的高平国(今金乡县西北40里)福山县,西南有高田丁,潍县西北有高里。河北盐山县有汉代设置的高成县,还有交高黎、骊城,这是高夷北迁的遗迹。
商代甲骨卜辞中多见“高”地名,说明商代时高夷已迁到河南北部。吴泽认为“高”是河南辉县北之高村,又认为“高”亦在济源县附近,郭沫若释其在今沁阳附近之地,甚是。高夷的分布地已近在商朝都城附近。商代卜辞说,高地有河宗(即黄河神庙)。今河南孟津县黄河之滨有高渚,就在济源南郊,正是处于高夷分布范围之内。
周灭商后,高夷又成为周朝的属国。《逸周书·王会解》载:“北方台,正东高夷赚羊。嗓羊者,羊而四角。”关于高夷即后来高句丽,李巡注《尔雅》就已指出九夷为元菟、乐浪、高丽、满饰、凫臾、索家、东屠、倭人、天鄙,其三即高丽。东北民族史专家金毓黻也说:桌离,即为高句丽,一作高骊,亦即古之高夷。
春秋以后,高夷逐渐向东北迁移至辽东一带。河北的高邑即汉代的鄗县,汉代还在今任丘县西方设置高郭县,在今枣强县东设置高堤县,在今南皮县设置高乐县;今获鹿县东南有高迁村,盐山县东有高湾镇,宛平县西有高梁河;今山西晋城县有战国时魏国的高都(北周时改为高平郡),浑源县有高氏山,长治市西有高河,辽西有汉代设置的高显县,黑龙江宾县有唐代渤海国设置的高州。从这些地名,可约略看出高夷自晋城北迁的蛛丝马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