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京杭大运河被誉为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不论是在农业文明鼎盛时期的“运河时代”,还是当下,大运河作为活态的、线性的、发展变化着的特殊文化遗产廊道,留下诸多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积淀了内涵深厚、外延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大运河功能的减退和部分河段的干涸,在现代化、城市化、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运河两岸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怎样留住大运河昨天的美丽,创造大运河明天的辉煌?《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出台之际,本报记者分赴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实地探访。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卢昱张海峰
德州,地处黄河故道之畔、京杭大运河之滨。
德州,曾见证京杭大运河的鼎盛。当年,运河自南而北缓缓流过城下,回转十八弯,久久不肯舍去;如今,运河文化的波涛,仍穿越时空,激荡在德州人的血脉里。而德州人,亦守望着这条文化的长河,相看两不厌……
“城”与“市”的完美结合
“大运河德州段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它在山东段最北端,是整个大运河山东段的文化起点,有着千年历史,是隋代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德州段格局基本奠定。借助京杭大运河便捷的交通优势,金、元两代就开始在运河德州段建仓储粮,作为漕粮基地。”德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教授季桂起介绍道。
德州段运河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流经夏津、武城、运河经济开发区和德城区,全长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自夏津白庄入境至武城四女寺水利枢纽;南运河45公里,从四女寺北流至德城区第三店出境。
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这里是大运河山东段最北端,北靠河北省吴桥县,隔河与景县老君堂、赵桥村相望。4月14日,记者在运河堤坝上行走,坝下的麦子正在拔节,在大地上呈现出立体感;冬天旷野中醒目的褐色鹊巢,已被杨树用叶子悉心掩蔽起来。偶有乡亲们沿着河堤的硬化路面散步,有几位少年在忙着拧柳哨。运河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河床中散落着当年护堤的石块,一道浅浅的水流缓缓北行,偶有几只白鹭在水道中滑翔。
沿运河堤往南五里远,便是丰乐屯。当天恰遇村里逢集,村中街道两侧,热闹非凡。在运河边,记者见到74岁的村民李文华在菜地里忙活,脚下的豆角、黄瓜在地膜的覆盖下,已钻出嫩芽。“当年我们村的集市比现在还热闹,连天津人都过来买东西。”李文华指着眼前的大运河说,“这条河,那可真是古代河。运河两边的土地很肥沃,我这是一亩三分地,不仅是菜园,还有五棵杏树。光这些杏树,一年能收入三五千块钱。”
“德州段运河河道、河堤保存完好,人文景观和古文化遗址众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整治运河的自然环境,清理垃圾,种草植树。虽然运河通航功能不复存在,但原真性风貌得以保持,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赞许。”德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王德胜介绍道。
德州城的发展历程,诠释着“城”与“市”的完美结合。明永乐九年(1年),德州知州移州治于德州卫城之内,同时“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自此,德州城经贸开始迈台阶。到乾隆年间,城内有手工业作坊余处,商号多家,并涌现出许多名优产品。明正德五年(),因抵抗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知州宁河下令让州民入住城内,德州城自此便开始了州卫同城而治、军民同城而居。
文化的脉络时而伏隐,时而回归,饮食便是明证。“在古文献中,记载了一些曾辉煌一时的德州美食,如‘德鲤’‘糖蟹’等,均是取食材于德州运河。清代德州籍文学家田雯曾描述德州鲤鱼,‘红须白鳃’,仅用河水煮来,便鲜美异常。每年隆冬,德州都有不少的文人来到运河冰面上,凿开冰层,在洞口处点亮火把引蟹,用狗肉的香味诱蟹,偶得一只,价值十金。据说糖蟹要装瓮保存,吃的时候现煮、现擘、现剁、现打蛋清、现加蜂蜜,还要以橙屑和醋作为佐料。除了扒鸡,我们德州的饮食并不匮乏文化符号,只是需要深入挖掘,打破现有饮食文化和格局。”王德胜说。
保护大运河文化符号
第三店村是个典型的移民村,村中现有29个姓氏。“德州城也是一个移民城市。德州人不排外,骨子里还扎堆儿。”王德胜介绍道。
据史书记载,清乾隆年间,德州的城市人口已达18万多。在运河沿岸和南关一带形成店铺、仓储密集的商业区及货物集散地,在城内则形成了“九街八巷”“二角(二郎庙角、旋风角)”为主的服务行业区,出现了“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集,交易繁盛”的景象。
以德州城为中心,沿运河两岸,村镇密集,人文气息浓厚,有武城旧城、四女寺、桑园镇等历史名镇,有董子读书台、柳湖书院、苏禄王墓、寒绿堂、乾隆行宫等文化古迹。据《德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德州还出了文武举人人,文武进士人。“京杭运河的开凿与贯通,为德州营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生活和生产环境,是德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季桂起说。
在王德胜看来,德州在与运河相遇的历史进程中成就了“水”“仓”“商”“营”“庙”“官”六大文化符号。排在第一位的是“水”文化。在德州主城区西侧的运河遗址,记者见到已成为公园的大运河河道,两岸春色宜人,林深景幽。
德州城西的运河是人工挖掘的,具有典型的“九曲十八弯”的龙形走势。聪慧的古人通过增设人工弯道,达到降低水流流速的目的,既可满足河道行洪需要,又能有效提高通航质量,综合效益被归纳为“三湾抵一闸”。人们以弯道为依据,创造了老龙头、回龙坝、回龙庙等因龙形而命名的地名、建筑和景观,今日德州城西的“九龙湾”公园也因此得名。
旧时,当纤夫们徒步拉着船,自通州、天津等地逆水而来,当他们看见德州城时,貌似看到了希望。待运河的弯道转向时,纤夫们再抬头却看不见德州城,又转完了一个弯道,即完成了“一望德州”。依次类推,在德州城西拉船的纤夫,转完九个弯道,看到九次德州城,即“九望德州”也。
久而久之,在纤夫口中,流传着的这样的船工号子:“过了闸子村,首望德州城。二望老虎仓,三望过北厂。四望银瓦寺,城门人来往。五望回龙坝,寺里警钟响。六望过皇殿,七望豆腐巷。八望杨家圈,九望南陈庄。”船工号子一般是领号者唱其内容,和号者单调重复。如领号者唱一句“过了闸子村哪”,和号的船工则合唱“唉吆唠嗨呀”。
“一些德州民歌,融合了号子的特点。运河民歌兼有南方婉约与北方粗犷。”王德胜介绍道。如在夏津渡口驿一带流行“乱弹剧”,船工们以戏词入号子。领号人喊“李渊打马出了京”,众人应道“哟上嗨”;领“出了叶家锦绣城”,众“哟上嗨”;领“三军送爷十里铺”,众“哟上嗨”……
号子词富有历史知识和文学韵味,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号子多是即兴创作,领号人以新颖的词句来逗引拉纤人的情绪,使之集中力量而不易疲劳。
运河船号可分为十一种特定的号子。按照行船过程划分,依次为打篷号、拉冲号、打锚号、拉纤号、撑篷号、窜篷号、摇橹号、绞关号、警戒号、联络号和出舱号。除了船工号子,筑堤夯实泥土时还催生出一种打硪号子。打硪号子亦如船工号子,有固定谱式,词亦多系即兴编喊,打硪号子紧凑,节奏较快。“只可惜,现在会这两种号子的老人越来越少了。我们正在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抢救性挖掘、保护这样的大运河文化符号。”王德胜说。
从自然状态转到自觉状态
从德州城往西南走15公里,便是四女寺枢纽工程。这座水利枢纽,是漳卫南运河中下游的主要控制性工程,位于卫运河的末端、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的始端,它是南运河德州段的起点。在这里,一水三分,岔河、减河、运河奔流而去。
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京杭大运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它作为京杭大运河附属建筑名列其中。
“四女寺水利枢纽是在明清减水坝遗址基础上建造的。当时这座减水坝是南运河甚至是南北运河最早建造的减水坝。这处水利枢纽,前后延续几百年,在风雨沧桑中分洪、排涝、灌溉、输水,发挥了巨大作用,造福着运河两岸的人民。在中国水利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德胜说。
近日,四女寺水利枢纽正在维护,记者无缘走进其中,一探究竟。而在枢纽南侧的四女寺村中,有一位痴迷运河文化研究的村民——75岁的王和平。当年,四女寺村依运河而兴。如今,在村中沿东西走向的街道行走,还能感受到江南巷子的那份悠长。
“我们这里没有金山银山,可是有大运河文化这个富矿啊。古时候,我们这里有25处名胜古迹。文化是经济的未来。我们有大运河文化,为什么不挖掘出来呢。再不挖掘整理,再给孩子们说,他们就不相信了。”在四女寺枢纽南侧的街道旁,王和平讲出心里话。
这些年来,王和平钻研乡土运河文化,积累了大量素材,已准备出书。在样稿的扉页,他这样写道:“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历史彰显文化,文化驾驭历史。”
在王和平眼里,运河也逐渐在苏醒:“我们这里有个传说,古时候大运河的水是甜的。十多年前,我就呼吁治理河道污染问题。这几年,水质大大改观了。”
“在保护的前提下,怎么能够把大运河的资源发掘好、利用好,我们的研究还不够。再就是资源利用的问题,除了现有资源,还要争取资源。比如解决水的问题,让大运河通航。现在很多的破坏是因为没有水。而文化资源的利用,取决于信息广泛的传播,让人慕名而来、来有所得、得有所念。我们现在讲保护,不是说不去开发利用,一些服务业、科技产业的开发,都是可以的,尤其在通航的基础上。”季桂起说。
季桂起认为,这次发布的《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山东西部地区找到经济和文化结合发展的切入点。“过去扶贫的思路,有局限性,在一个点上做起来很难;而现在找到一个文化经济带,把资源盘活了。这中间实施中,需要有创新意识,在决策规划到实施中间,建立智库。让大运河文化保护,从自然状态转到自觉状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