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画像董仲舒胆量可真大,他曾采用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当时的汉武帝刘启还非常遵从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说出其中的奥秘吧。一.少年好学、传授儒学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他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面与三晋临界。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与他后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因此,董仲舒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而且读起书常常是废寝忘食,他父亲为了让他能有好环境休息,决定在自家修个后花园,可是这花园一直到三年后修好时,他居然一次都没有去过。(三年不窥园)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他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成为儒学大师。董仲舒像在他30岁时,开始招收学生讲学,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学生后来有不少都做了大官。这使他的名声起来越大,在汉景帝时当上了博士,专门负责经学讲授。二。时机成熟,向汉武帝献策众所周知,大汉王朝文景之治时期,为了弥补战争创伤,实施的是休生养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说”,这让国家物质丰富、民众生活安定富裕。但怎样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实行大治?其重担就落在了汉武帝身上了,这位雄心勃勃、精力旺盛的少年天子,一改文景时代一切因任自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施政方针,建元元年新年伊始,即“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直言极谏之士”。周桂钿文集:秦汉思想研究5(董学续探董仲舒评传)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旗舰店¥45.3购买这次应举者百余人,庄助为举首;公孙弘以明于《春秋》中选,为博士;辕固生亦以贤良应征。其余学申不害、商鞅、韩非法家之言,操苏秦、张仪纵横之说者,一概罢黜,不予录取。这充分表明汉武帝崇尚儒术的政治立场。但这次董仲舒没有出场,他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因为当时好尚黄老、憎恨儒学、菲薄五经的窦太皇太后还健在,她是推广儒术的极大障碍。董仲舒介绍直到建元六年(前年)五月,窦太后死了,黄老之学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消失了。六月,武安侯田蚡复出为丞相,坚冰已经打破,阻碍已经消除。董仲舒认为时机成熟了,当汉武帝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他终于出场了。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董仲舒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采用了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很快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宣称:帝王授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按照这个说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这是汉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汉武帝向董仲舒天人三问董仲舒还建议汉武帝“以德治国”,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因为他说得有理有据,所以汉武帝从统治阶级角度的大局出发,欣然接受了他的观点。三.批评性地吸收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几乎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为了巩固统治,历朝历代都贯彻这一思想,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帝制。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深远,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思想,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直到新文化运动。他的“大一统”思想则到现在还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而且还将一代代长期影响下去,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巩固的纽带。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董仲舒的理论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而设置的,而且是唯心的,其中充实了天命、神学等伪科学诊断,所以我们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必须去除其糟粕,对其唯心与天命神学等谬论加以批判。春秋繁露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531.html